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生如玉,旦如花,罗绮如云,借座客豪吟,妙舌澜翻,点缀他南部胭脂,西凉筚篥;
歌回文,舞回柳,旌旂回雪,趁嫦娥妆靓,当头月上,勾留我东山丝竹,北海琴尊。
这首诗以对仗工整、意境高远著称,展现了诗人对艺术与生活的深刻感悟。首句“生如玉,旦如花”以玉喻生命之珍贵,花喻女性之美艳,形象地描绘了生命的美好与女性的娇美。接着“罗绮如云”,以云比喻华丽的衣饰,进一步渲染了场景的华美。
“借座客豪吟,妙舌澜翻”描绘了宾客们在宴会上豪情满怀,口若悬河的情景,展现了一种热烈而充满活力的聚会氛围。“点缀他南部胭脂,西凉筚篥”则通过“胭脂”和“筚篥”这两个富有地域特色的元素,增添了诗作的文化气息,同时也暗示了宴会的欢乐与热闹。
接下来,“歌回文,舞回柳”描绘了歌舞表演的精彩,其中“回文”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形式,此处可能是指歌曲旋律的流畅回环,而“舞回柳”则可能是舞蹈动作的轻盈飘逸,两者相得益彰,展现出艺术的魅力。
“旌旂回雪,趁嫦娥妆靓,当头月上”则将视觉与情感相结合,通过“回雪”、“嫦娥妆靓”以及“当头月上”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最后,“勾留我东山丝竹,北海琴尊”以“东山丝竹”和“北海琴尊”两个典故,表达了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与赞美,同时也暗示了宴会的高雅与主人的品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宴会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艺术与生活的和谐共融,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深切向往,体现了清代文人对于生活美学的独特追求。
不详
瑶尊倒月,檀板敲云,况逢十月梅开,问几人酒圣诗豪,重题画壁;
舞扇裁红,歌衫缕碧,记看长安花去,对今日曼声翘袖,忆否金台。
丁年客久驻京华,记北部胭脂,已属司空浑见惯;
子夜歌残翻水调,仿东山丝竹,不知太傅几关情。
何须母发截留宾,得老妾典钗,新妇调羹,亦足一堂欢畅叙;
已毕男婚还有女,计罗浮插脚,鼎湖漱口,渐看五岳遍遨游。
帖报九重城,字写泥金,不知风信何来,似比驿梅传更早;
灯张三五夜,蜡然脂玉,好趁月华高照,问谁仙桂惹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