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二首(其一)

左符千里走东方,喜有西湖六月凉。

塞上马归终反覆,泰山鸱饱正飞扬。

懒宜鱼鸟心常静,老觉诗书味更长。

行到平桥初见日,满川风露紫荷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左符使者疾驰东方,欣喜西湖六月仍有清凉。
边塞的马儿归途反复,泰山上的猛禽振翅飞翔。
年迈之人懒得动,心境如鱼鸟般宁静,对诗书的热爱更深长。
行至平桥,初见朝阳升起,满眼是露水与紫荷的芬芳。

注释

左符:古代官府文书的信使。
千里:形容距离遥远。
走:疾驰。
东方:指东方地区。
喜:欢喜。
西湖:杭州著名的湖泊。
六月凉:夏季的清凉。
塞上:边疆地区。
马归:马匹归来。
终反覆:反复往返。
泰山:中国五岳之一。
鸱:鹞鹰。
飞扬:翱翔。
懒宜:适合懒散的状态。
鱼鸟:泛指水中和空中的生物。
心常静:心境常常平静。
诗书:书籍和诗歌。
味更长:意味更加深长。
行到:走到。
平桥:平坦的桥。
初见日:刚刚看到太阳升起。
满川:满眼望去。
风露:清晨的露水。
紫荷香:紫色荷花的香气。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曾巩的《西湖二首(其一)》。诗人以左符为引,描绘了自己长途跋涉后抵达西湖的欣喜之情。"左符千里走东方"形象地写出旅程的遥远和艰辛,而"喜有西湖六月凉"则表达了对西湖夏日清凉的喜爱,与旅途的疲惫形成鲜明对比。

接下来的两句"塞上马归终反覆,泰山鸱饱正飞扬"运用了象征手法,马归比喻诗人归心似箭,而泰山鸱饱则暗示着生活的起伏不定。诗人通过这两个意象,表达了人生的曲折和内心的不平静。

"懒宜鱼鸟心常静,老觉诗书味更长"揭示了诗人的性格特点,即使年事已高,也依然保持宁静淡泊的心态,享受读书的乐趣,体现出他对知识和文化的热爱。

最后两句"行到平桥初见日,满川风露紫荷香"描绘了西湖清晨的美景,阳光透过薄雾洒在河面上,荷花在露水中散发出香气,给人以清新宁静的感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生活的热爱。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西湖为背景,通过个人经历和感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哲理的思考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体现了宋诗的意境之美。

收录诗词(457)

曾巩(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 字:子固
  • 籍贯:建昌南丰(今属江西)
  • 生卒年:1057

相关古诗词

西湖纳凉

问吾何处避炎蒸,十顷西湖照眼明。

鱼戏一篙新浪满,鸟啼千步绿阴成。

虹腰隐隐松桥出,鹢首峨峨画舫行。

最喜晚凉风月好,紫荷香里听泉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过高士坊

一亩萧然绝世喧,抗怀那肯就笼樊。

功名晚更为馀事,灾异初尝出至言。

郡阁已空徐孺榻,里人犹识郑公门。

斯文未丧如繇我,后代当知李仲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伯常少留别业寄诗索酒因以奉报

未拥双驺谒汉庭,暂留车马憩林坰。

多情置驿邀佳客,好事磨铅勘旧经。

芳草连门三径远,朝云临幌数峰青。

春醪有禁无繇寄,谁为江潭访独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初冬道中

潦退蛟螭不可逃,溪潭清澈见秋毫。

欲霜日射西山赤,渐冷天腾北极高。

秀色更浓唯竹柏,孤根先动是蓬蒿。

感时一抚青萍叹,马踏西风气自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