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二十属卢龙,三十防沙漠。
平生爱功业,不觉从军恶。
今来客鬓改,知学弯弓错。
赤肉痛金疮,他人成卫霍。
目断望君门,君门苦寥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戍卒在边疆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感受。开篇“二十属卢龙,三十防沙漠”两句,通过对年龄与军旅生涯的描述,直接切入主题,表明戍卒自青年时代起就投身于边疆的戍守之中,经历了长期的沙场生活。诗人以“平生爱功业,不觉从军恶”展现了戍卒对军旅生活的认同和热爱,以及对于战事征役的习以为常。
然而随后的“今来客鬓改,知学弯弓错”则透露出一种转变,可能是因为年岁增长或经历改变,对于从军之事有了新的认识。其中,“客鬓”指的是远离家乡的生活,“弯弓错”则暗示了对武艺训练的不适应或者失误。
接下来的“赤肉痛金疮,他人成卫霍”描绘了一种战争留下的伤痕,可能是对战斗中受伤后的感受,以及看到他人因战功而得以荣归的情形,这些都加深了戍卒的孤独和无奈。
最后,“目断望君门,君门苦寥廓”表达了一种强烈的乡愁和对故土的思念。诗中“君门”通常指的是帝王之门,也可以理解为戍卒心中的那个遥远而无法触及的地方。"寥廓"则形容一种空旷无人的情景,增添了一份凄凉。
整首诗通过对边疆戍卒生活的刻画,展现了一个个体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命运与感受,以及对于家国之思和个人功业之间微妙的情感纠葛。
不详
自号逸诗,晚唐诗人,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咸通二年(681年)举进士及第,仕终泗州判官。濆患当时诗人拘束声律而入轻浮,故作古风三十篇,以矫弊俗,自号逸诗,有《诗集》、《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辽阳在何处,妾欲随君去。
义合齐死生,本不誇机杼。
谁能守空闺,虚问辽阳路。
连年戍边塞,过却芳菲节。
东风气力尽,不减阴山雪。
萧条柳一株,南枝叶微发。
为带故乡情,依依籍攀折。
晚风吹碛沙,夜泪啼乡月。
凌烟阁上人,未必皆忠烈。
北别黄榆塞,南归白云乡。
孤舟下彭蠡,楚月沈沧浪。
为子惜功业,满身刀箭疮。
莫渡汨罗水,回君忠孝肠。
绿野含曙光,东北云如茜。
栖鸦林际起,落月水中见。
此身何自苦,日日凌霜霰。
流苏帐里人,犹在阳台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