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表弟程六知楚州

炯炯明珠照双璧,当年三老苏、程、石。

里人下道避鸠杖,刺史迎门倒凫舄。

我时与子皆儿童,狂走从人觅梨栗。

健如黄犊不可恃,隙过白驹那暇惜。

醴泉寺古垂橘柚,石头山高暗松栎。

诸孙相逢万里外,一笑未解千忧集。

子方得郡古山阳,老手生风谢刀笔。

我正含毫紫微阁,病眼昏花困书檄。

莫教印绶系馀年,去扫坟墓当有日。

功成头白早归来,共藉梨花作寒食。

形式: 古风

翻译

明亮的明珠照亮了两颗宝珠,那是当年的老者苏、程、石三人。
乡亲们让道避开他的拐杖,刺史亲自出门迎接他,鞋子都倒置了。
那时你我都是小孩,疯狂地跟着人群寻找梨和栗子。
虽然年轻力壮,但时光荏苒,哪里有空闲顾惜。
醴泉寺古老,橘柚挂满枝头,石头山高峻,松栎苍翠。
我们的子孙在千里之外相遇,一笑却无法消解千般忧虑。
你刚得到郡守职位在古山阳,老练的手不再握笔墨。
我此刻在紫微阁挥毫,因疾病眼睛昏花,疲于公文事务。
不要让官职拖累晚年,将来有一天会去扫墓。
功成名就后尽早归家,共赏梨花度过寒食节。

注释

炯炯:明亮的样子。
明珠:比喻人的才华或地位。
三老:古代对德高望重者的尊称。
苏、程、石:具体人物,此处指代老者。
倒凫舄:形容迎接之隆重,鞋子倒置以示尊敬。
梨栗:泛指水果,这里指日常生活所需。
黄犊:比喻年轻人,因其活力旺盛。
隙过白驹:形容光阴如白驹过隙,时间飞逝。
醴泉寺:寺庙名。
梨花:春季开花的植物,常用于节日庆祝。
寒食:中国传统节日,清明前一天。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哲学家苏轼(苏东坡)的作品,名为《送表弟程六知楚州》。诗中通过对比现实与往昔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首句“炯炯明珠照双璧,当年三老苏、程、石”直接点出了诗人的友谊团体,由此可见作者与当时文坛几位重要人物如苏轼自己、程颢和石介等人曾有深厚交情。"里人下道避鸠杖,刺史迎门倒凫舄"则描绘出一个宁静安详的村落生活画面,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留恋。

接着,“我时与子皆儿童,狂走从人觅梨栗”表达了作者对于儿时纯真无邪、无忧无虑的追忆。"健如黄犊不可恃,隙过白驹那暇惜"则透露出对年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在下片,“醴泉寺古垂橘柚,石头山高暗松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宁静与孤独。而“诸孙相逢万里外,一笑未解千忧集”则是对亲情远离和生活重压之下的复杂情感。

最后,“子方得郡古山阳,老手生风谢刀笔。我正含毫紫微阁,病眼昏花困书檄。莫教印绶系馀年,去扫坟墓当有日。功成头白早归来,共藉梨花作寒食。”诗人通过对表弟程六的祝福和自己的自况,表达了对事业成功后的回归和安享晚年的愿望,同时也包含了对生命有限、应及时行乐的哲学思考。

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是苏轼在其文学创作中常有的风格。它不仅展示了作者对友情与往昔美好记忆的珍视,也反映出他对于人生短暂和岁月无情的深刻体会。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和人假山

上党搀天碧玉环,绝河千里抱商颜。

试观烟雨三峰外,都在灵仙一掌间。

造物何如童子戏,写真聊发使君闲。

何当挈取西征去,画作围床六曲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送王伯扬守虢

华山东麓秦遗民,当时依山来避秦。

至今风俗含古意,柔桑绿水招行人。

行人掉臂不回首,争入崤函土囊口。

惟有使君千里来,欲饮三堂无事酒。

三堂本来一事无,日长睡起闻投壶。

床头砚石开云月,涧底松根斸雪腴。

山棚盗散人安寝,劝买耕牛发陈廪。

归来只作水衡卿,我欲携壶就君饮。

形式: 古风

道者院池上作

下马逢佳客,携壶傍小池。

清风乱荷叶,细雨出鱼儿。

井好能冰齿,茶甘不上眉。

归途更萧瑟,真个解催诗。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次韵子由送千之侄

江上松楠深复深,满山风雨作龙吟。

年来老干都生菌,下有孙枝欲出林。

白发未成归隐计,青衫傥有济时心。

闭门试草三千牍,仄席求人少似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