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梦篇(其二)

乱曰:刍狗万物兮,天地不仁。

体止而用无穷兮,播生者于迷津。

有形而致用者之谓器,无形而用道者之谓神。

背昭昭而起见兮,聚墨墨而生身。

犯有形而遗大观兮,动细习于游尘。

彼至人而神凝兮,同予梦而先觉。

顾天下孰不学兮,乃会归于无学。

予心之不能忘兮,将波流风靡而奈何,唯镇之以无名之朴。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所作的《录梦篇》第二篇。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探讨了人生、宇宙与道德的深刻哲理。

“乱曰”部分,诗人以“刍狗万物兮,天地不仁”开篇,表达了对自然法则的思考,指出天地之间万物平等,没有偏爱。接着,“体止而用无穷兮,播生者于迷津”,诗人通过“体”与“用”的对比,强调了事物本质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复杂世界中的迷茫状态。

“有形而致用者之谓器,无形而用道者之谓神”,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物质与精神、形式与实质的区别与联系,指出“器”是具体可见的工具或实体,“神”则是无形的道或精神力量。

“背昭昭而起见兮,聚墨墨而生身”,这里诗人通过“昭昭”与“墨墨”的对比,表达了对光明与黑暗、真理与谬误的辩证思考,暗示了个体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艰难与困惑。

“犯有形而遗大观兮,动细习于游尘”,诗人在此揭示了人们往往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忽视了更广阔、更深远的真理,沉溺于琐碎的日常事务中。

“彼至人而神凝兮,同予梦而先觉”,这一句赞美了那些能够洞察宇宙真理的“至人”,他们如同诗人自己一样,在梦境中先于他人领悟到真理。

“顾天下孰不学兮,乃会归于无学”,诗人反思了人类普遍的学习欲望,但最终认识到真正的智慧可能在于“无学”,即超越知识的束缚,达到一种更为纯粹、直观的领悟。

“予心之不能忘兮,将波流风靡而奈何,唯镇之以无名之朴”,最后,诗人表达了内心的挣扎与矛盾,面对社会的潮流和诱惑,他寻求着内心的平静与坚守,以“无名之朴”作为心灵的镇定剂,象征着回归本真、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梦境、自然、人性、道德等主题的深入探讨,展现了黄庭坚独特的哲学思考和文学风格,充满了深刻的哲理与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2359)

黄庭坚(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号涪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 字:鲁直
  • 号:山谷道人
  • 籍贯: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
  • 生卒年:1045.8.9-1105.5.24

相关古诗词

维摩诘画赞(其二)

不二法门无别路,诸方临水不敢渡。

鹙子怕沾天女花,花前竹外是谁家。

形式:

贺郑明经弼臣夫妇七十一寿(其二)

与君夙昔忝同宗,贤嗣况曾负笈从。

论谊情兼亲友重,开樽兴共醴醪浓。

箕畴五福原先寿,华祝三多敢后踪。

更有一番嘉话在,分笺例不遗龙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以香烛团茶琉璃献花碗供布袋和尚颂(其二)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

若问下生时,不打这鼓笛。

形式: 五言绝句

古意

太华峰头玉井莲,开花十丈藕如船。

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痾痊。

我欲求之不惮远,青壁无路难夤缘。

安得长梯上摘食,下种七泽根株连。

形式: 古风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