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南郊看桃过友成、崇正两书院遗址感赋(其二)

村前塔影矗,粉白比琼玉。

循行踏香泥,清溪曲而曲。

溪水送好香,潺潺来断续。

空山空无物,三椽铺老屋。

草深狐兔眠,树枯鹯鹰逐。

村妪懒不知,门外饭脱粟。

瓦砾埋残碑,褰裳从头读。

知是古梵宫,缁流竞托足。

有明郑长官,崇正乐教育。

东望石洞遥,西顾八华绿。

叶许此中兴,名义良不俗。

修葺相接踵,苕溪费博学。

祔以孙石台,祀事衣冠肃。

何经百馀年,山灵额频蹙。

巍巍西岘峰,终古挂鸣瀑。

唐宋峙二亭,涵碧与水乐。

刘郎大小苏,题句争诵熟。

地脉毓秀奇,兴废常往复。

所期贤有司,不让前贤躅。

鼓吹有六经,便是此山福。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时节作者在南郊游历时,对桃林和两处书院遗址的感慨。首句“村前塔影矗”描绘了村庄前古塔的挺拔,接着“粉白比琼玉”以琼玉比喻村中的桃花,展现出桃花的洁白与美丽。诗人通过“循行踏香泥”、“溪水送好香”等细节,描绘了春天的气息和自然的美好。

“空山空无物,三椽铺老屋”描绘了山间老屋的宁静与沧桑,“草深狐兔眠,树枯鹯鹰逐”则展现了自然生态的和谐与野趣。诗人通过“村妪懒不知,门外饭脱粟”描绘了乡村生活的简单与淳朴。

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对古梵宫、郑长官以及书院历史的追忆与敬仰。“修葺相接踵,苕溪费博学”赞美了人们对于文化传承的努力,“地脉毓秀奇,兴废常往复”揭示了自然与文化的循环更替。

最后,“所期贤有司,不让前贤躅”表达了对当代官员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像前人一样,为文化教育做出贡献。“鼓吹有六经,便是此山福”则寄寓了对知识与文化的尊崇,认为它们是山川之福。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还蕴含了对历史、文化、教育的深刻思考和情感寄托。

收录诗词(632)

许传霈(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香亭招饮竹屋

道人不见写秋荷,剩有溪流环素波。

三到禅关容醉客,一番清梦笑春婆。

桃栽小榭红妆瘦,竹压平檐绿荫多。

绝妙暮山登啸处,馀音缭绕答樵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上巳送师竹归苕溪用前韵

送归人值暮春天,顿触离怀在眼前。

满地绿阴诗似海,一帘花影酒成仙。

惠连未醒西堂梦,安石还随东墅缘。

惆怅武林山水接,思亲忍读白云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同日饮洛翘处转至周宅

窗前学书晋永和,窗外山色入青螺。

永和帖言休禊事,群贤不集劳思多。

午餔将酣手将覆,忽来知心载酒过。

神如行云流如水,以文为网礼为罗。

罗致奎映楼之北,兴高若剑出太阿。

鹦绿泉香烹新茗,鹅黄酒泛郁金波。

笑我连朝困饮食,疲兵那得荷矛戈。

再战再北援不至,不入诗魔入睡魔。

座中佳士新取妇,宛如兔丝附女萝。

夭桃枝头春意闹,踏青池畔裙色拖。

酒馀罔识时朝暮,踵门醉倒屋婆娑。

春华自当惜年少,结并蒂花出水荷。

嗟哉东园有好女,徐行佩玉不鸣珂。

芳菲固得赏幽谷,过时不采空蹉跎。

归读南华经一卷,轩车不到新如何。

形式: 古风 押[歌]韵

至法界寺访宋胡侍郎铸钟香亭留饮

古华严寺有名钟,作自赵宋祥符中。

勒四言铭闻人建,铸者为谁曰胡公。

胡公仕宋侍郎职,尝苦金严年不丰。

请宽苛政蠲丁税,诏书特下快民风。

自是乡贤惠桑梓,一乡庙食祀有功。

乃今人未明其故,漫加帝号齐尊崇。

香火年年连吴越,不独编氓祝婺东。

我来吴宁寻遗迹,有法轮碑峙岘峰。

先民已叹沈沦久,长对空山夕照红。

寺居城闉往来数,欲访钟铭追前踪。

几经烽火变迁后,铁石销磨金在镕。

此铜钟且无其器,遑云斑剥蚀苔封。

我闻汤盘与孔鼎,词存千古走蛟龙。

层楼猛簴今寂寞,黄钟大吕闻太空。

何必金刹考古制,欲与凫氏论旋虫。

高子幸非辩追蠡,蓄酒如池香味浓。

招我一笑莫停饮,绣佛场前列千钟。

我侪善学端有在,如木钟撞金木攻。

大小鸣由大小扣,发人清省备藐躬。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