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

道教初兴,释门微显,一兴一废如然。

达磨阐教,东土至西天。

都是后学晚辈,贪酒色、损坏真源。

争财气,不依教法,也望到西天。

三千年一遇全真,大教甲子天年。

丘公阐教,万朵金莲。上界群仙。

在世诸魔,难道化才贤。

君知否,今番不遇,更待万余年。

形式: 词牌: 满庭芳

翻译

道教刚开始兴起时,佛教稍显微弱,两者兴衰交替如此自然。
达摩传播佛法,从东方传到西方世界。
我们都是后来者,沉迷于酒色,损害了修行的根本。
为了财物和争斗,违背佛法,还想达到西方极乐世界。
每隔三千年出现一次全真的教义,大教的周期是六十甲子。
丘公弘扬教义,如同万朵金色莲花,引来了天界的众仙。
世间的魔道,难道不能转化成有德之士吗?
你可知道,这次的机缘未至,还需等待一万多年。

注释

道教:指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之一,强调修炼和长生不老.。
释门:佛教的别称,指佛教徒或佛教教派.。
达磨:南朝梁代的禅宗祖师,传入中国的第一位佛教大师.。
西天:古印度,佛教发源地,后泛指极乐世界.。
真源:修行的本源,指内在的清净和真理.。
争财气:因争夺财富和利益而产生的冲突.。
全真:道教术语,指完全真实的、无暇的境界.。
丘公:指道教创始人老子(李耳),又称丘明.。
金莲:佛教中象征纯洁和佛性的莲花,此处比喻丘公的教义.。
上界:神话中的天界,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诸魔:佛教中指迷惑人心的邪魔,也可泛指世间恶势力.。
化才贤:转化成有道德才能的人,即修行成功的人。
君:古代对人的尊称,这里指听者。
不遇:没有遇到,指没有得到机会或机缘。
万余年:一万多年,形容时间非常久远。

鉴赏

这首元代无名氏的《满庭芳》是一首以道教与佛教对比为题材的词,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两种宗教的兴衰及其信徒的行为。词的开篇描述了道教初兴和佛教稍显之时,强调了它们的起伏变化。接着提到达摩祖师传播佛法到东方,以及后人对教义的偏离,沉迷于酒色,忽视了修行的根本。

词中批评了那些不遵循教法,争斗财气的人,暗示他们无法达到修行的彼岸。随后,词人将道教的全真教派与丘公(可能指丘处机)所倡导的清净教义相提并论,赞美其为千年难得的正道。然而,词人忧虑当今之世,众魔当道,真正的贤才难以显现,表达了对道德沦丧的忧虑。

结尾部分,词人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除非等到一万年后的转机,否则这样的圣贤之士恐怕不会再次出现。整首词寓言性强,借历史与想象探讨了信仰与道德的重要性。

收录诗词(360)

无名氏(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满庭芳

归去来兮,不如归去,算来都是便宜。

也无烦恼,也没是和非。

选个岩前净处,好盖个、小小庵儿。

黄昏后,安眠一觉,直睡到大齐斋时。

此外别无事,逍遥快乐,几个人知。

高官好做,也要追陪。

假若前遮后拥,金鱼袋、厌损朝衣。

思量后,一个口里,插得几张匙。

形式: 词牌: 满庭芳

满庭芳

昨日花开,今朝花谢,算来眼下时光。

成家立计,劫劫与谁忙。

才见青春年少,霎时间、绿鬓成霜。

堪嗟叹,人身不识,自恁苦无常。

不如早悟,金银过斗,难免无常。

思乡岭上,空滴泪成行。

儿女无个肯替,到头来、独自承当。

听吾劝,回光返照,相伴马丹阳。

形式: 词牌: 满庭芳 押[阳]韵

满庭芳

一向沉空,偏枯着静,痴人枉费工夫。

磨砖作镜,缘木欲求鱼。

见月何须用指,观花悟、总是真如。

聪明士,随机解物,无愠无愉。

为仙为佛事,不增不减,非实非虚。

露堂堂,光赫赫,一颗神珠。

混俗凝然不染,居众处、尘法难拘。

知常用,巍巍荡荡,何所不虚无。

形式: 词牌: 满庭芳

满庭芳

百岁光阴,浑如一梦,不觉过春秋。

憨痴愚昧,日夜为家忧。

衣食前生注定,更何须、物外贪求。

当思忖,深坑火院,终日个如囚。

诸公听我劝,儿孙福禄,莫与为牛。

把恩情挫碎,物外精求。

管甚红轮西坠,尽教他、月出东头。

降心定,回头是岸,咫尺到瀛洲。

形式: 词牌: 满庭芳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