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胜朝遗老半为僧,短发萧萧百感增。
谁识天家留佚女,比丘尼派衍南能。
这首诗是清朝诗人丘逢甲所作的《王姑庵绝句十六首》中的第十五首。诗中,诗人以"胜朝遗老半为僧"开篇,描绘了王朝衰落后的时代景象,那些曾经的显赫人物如今许多成为了出家之人,流露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接下来的"短发萧萧百感增",通过描写遗老们的苍老和落寞,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历史沧桑感。
"谁识天家留佚女"一句,暗示了这些遗老中可能有皇家后裔或贵族女性,她们在乱世中被迫遁入空门,流露出一种被遗忘的身份认同和命运无常的哀叹。最后,"比丘尼派衍南能"点明了这些女性成为尼姑,且传承着某种南方的文化或技艺,这不仅是个人际遇的写照,也是对传统文化在艰难时世中得以延续的一种隐喻。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历史长河中遗老尼姑的生活画面,寓含了对过去荣华的怀念、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对文化传承的深沉思考。
不详
又字吉甫,、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西山曾访王姑寺,吊古南来又此庵。
一样女儿身说法,满天花雨落优昙。
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
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
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鲲云梦断夜潮寒,佳节偏怜见月难。
十二楼台春寂寂,满身花露倚栏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