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诸公游文雅台憩法云寺二首(其一)

旅泊值秋晚,登临良亦佳。

高台始基谁,未觉岁月遐。

维梁汉宠弟,非复莩附葭。

鸣鞭白云上,宝髻翻千鸦。

樽前第词客,坐使屈宋衙。

秖今竟何有,芜没荒烟斜。

秦墟仆翁仲,楚俗悲章华。

空馀古招提,老庞伴丹霞。

花气侵客袂,松声满邻家。

凄凉劫灰地,半似篁竹遮。

坐久雁横野,炊烟映檐牙。

似闻睢阳曲,尚作儿童哗。

惜无斗酒酬,水厄空尝茶。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汪藻在秋天傍晚时分,旅居他乡,登高望远的场景。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与感慨,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首句“旅泊值秋晚,登临良亦佳”点明了地点和时节,诗人身处异乡,正值秋末,却也找到了登高远眺的乐趣。接下来,“高台始基谁,未觉岁月遐”则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高台是谁所建已不可考,但岁月的痕迹却清晰可见。

“维梁汉宠弟,非复莩附葭”两句运用典故,借以表达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与对现实的反思。“鸣鞭白云上,宝髻翻千鸦”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间景象,诗人骑马于云端之上,宝髻翻动,引来千鸦飞翔,生动而富有画面感。

“樽前第词客,坐使屈宋衙”则转向对文学的赞美,诗人与文人相聚,使得屈原、宋玉这样的伟大词客仿佛也在场,共同品酒论诗。

然而,好景不长,“秪今竟何有,芜没荒烟斜”暗示了美好事物终将消逝,如同荒废的遗迹,被荒烟笼罩。接着,诗人又联想到历史上的名胜古迹,如秦墟的仆翁仲、楚地的章华台,如今都已荒废,只剩下古寺招提,老僧相伴,与丹霞相映成趣。

最后,“花气侵客袂,松声满邻家”写出了自然界的生机与和谐,花香弥漫,松涛阵阵,给人以心灵的慰藉。而“凄凉劫灰地,半似篁竹遮”则再次强调了历史的变迁与自然的永恒对比。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文学艺术的崇敬,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和独特的审美视角。

收录诗词(339)

汪藻(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初文学家。又号龙溪。汪谷之子。先世籍贯婺源,后移居饶州德兴(今属江西)。早年曾向徐俯、韩驹学诗,入太学,喜读《春秋左氏传》及《西汉书》。崇宁二年(1103)进士,任婺州(今浙江金华)观察推官、宣州(今属安徽)教授、著作佐郎、宣州(今属安徽)通判等职。《全宋词》录其词4首

  • 字:彦章
  • 号:浮溪
  • 籍贯:饶州德兴(今属江西)
  • 生卒年:1079~1154

相关古诗词

陪诸公游文雅台憩法云寺二首(其二)

向来卜幽期,此乐真隽永。

行寻野航渡,俯玩云水影。

追随两玉人,妙语时灌顶。

平生访古意,到此方一骋。

所欣俱秃翁,王事废朝请。

且同陶渊明,莲社对宗炳。

晴轩纳野色,秋思浩千顷。

忽惊梨枣村,身堕白鸥境。

飘零惬胜会,老大惜馀景。

况当风露辰,病鹤最先警。

留连净名室,坐阅篆香冷。

还寻野田归,草树斜复整。

有酒当再来,悠悠讵能省。

形式: 古风

陪诸公游惠山

兹山定中腴,秀色乃如许。

连峰积苍润,岚气亦如雨。

珍泉不浪出,世俗那得取。

群仙作佛供,洒此玉池股。

甘寒饮天下,瓶盎走膏乳。

儿嬉供茗事,云散入江渚。

当源起台殿,下瞰松柏古。

巍基首梁宋,爽气接吴楚。

我来值佳月,济胜得嵇吕。

聊分小苍壁,同振百年羽。

跻攀兴未极,落日在林莽。

却立望翠屏,中流驻鸣橹。

形式: 古风

题通惠亭

吾山皆中腴,初不断地脉。

淄渑尝同味,十里何所隔。

幽居愁远汲,怅望悬瀑白。

天公真解事,分我肤寸泽。

无烦箨龙引,中有玉池色。

煮茗聊饷君,未须嫌水厄。

形式: 古风

从吴禹功借徐铉小篆帖以诗还之

六书散浮云,篆籀世不数。

陵夷到草隶,差别几四五。

人皆逐曾玄,不复知父祖。

中间尤可笑,鸡鹜纷去取。

孰为鲁漆书,况说周石鼓。

阳冰虽晚出,妙意得千古。

后来继者谁,骑省人最许。

明窗出小轴,惊叹手为拊。

平生筝笛耳,惯见沐猴舞。

一登韶濩堂,方信有干羽。

援毫极摹仿,涴壁类儿女。

秋蛇已成癖,老腕徒自苦。

卷书还归公,祇自愧韩愈。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