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吴禹功借徐铉小篆帖以诗还之

六书散浮云,篆籀世不数。

陵夷到草隶,差别几四五。

人皆逐曾玄,不复知父祖。

中间尤可笑,鸡鹜纷去取。

孰为鲁漆书,况说周石鼓。

阳冰虽晚出,妙意得千古。

后来继者谁,骑省人最许。

明窗出小轴,惊叹手为拊。

平生筝笛耳,惯见沐猴舞。

一登韶濩堂,方信有干羽。

援毫极摹仿,涴壁类儿女。

秋蛇已成癖,老腕徒自苦。

卷书还归公,祇自愧韩愈。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汪藻所作,名为《从吴禹功借徐铉小篆帖以诗还之》。汪藻通过此诗表达了对古文字艺术的深刻理解和欣赏。

诗中首先提到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如同浮云般散落,而篆籀(篆书和籀文)在古代被广泛使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草隶逐渐成为主流,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接着,诗人指出人们往往追逐于草隶的流行,却忘记了其根源——篆籀,比喻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遗忘。

“中间尤可笑,鸡鹜纷去取。”这一句用鸡和鹜(鸭子)的比喻,讽刺了人们对于文字艺术的浅薄追求,忽视了其内在价值。随后,诗人提到了鲁漆书和周石鼓,这些都是古代珍贵的文字艺术品,强调了传统书法的宝贵性。

“阳冰虽晚出,妙意得千古。”这里提到的阳冰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尽管他生活在较晚的时代,但他的书法技艺却能流传千古,体现了高超的艺术造诣。接下来,诗人赞扬了骑省(官职名),认为他是值得尊敬的继任者。

“明窗出小轴,惊叹手为拊。”描述了在明亮的窗户下展开小卷轴的情景,诗人对这件作品感到惊叹,甚至拍手称赞。接着,诗人提到自己过去只熟悉筝笛等乐器的音乐,未曾接触过书法艺术,直到看到这幅作品后,才真正理解了音乐与舞蹈与书法之间的关联。

“一登韶濩堂,方信有干羽。”韶濩堂可能是指一个展示或研究古代音乐、舞蹈的场所,干羽则是古代舞蹈中的道具,这里用来形容书法艺术的美妙。诗人表示,只有亲身体验过这样的艺术氛围,才能真正认识到书法之美。

最后,“援毫极摹仿,涴壁类儿女。”描述了诗人尝试模仿书法作品时的情景,虽然努力模仿,但结果并不理想,甚至弄得墙壁上都是墨迹,如同孩子乱涂乱画一般。这反映了诗人对书法艺术的尊重和谦逊态度。

“秋蛇已成癖,老腕徒自苦。”诗人自嘲自己已经沉迷于书法艺术,即使年岁已高,仍然乐此不疲,但这种痴迷也带来了不少困扰和辛苦。

“卷书还归公,祇自愧韩愈。”诗人将借来的书法作品归还给吴禹功,并以韩愈作为比较对象,表达了自己对书法艺术的敬畏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古文字艺术的赞美和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以及对艺术追求的执着精神。

收录诗词(339)

汪藻(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初文学家。又号龙溪。汪谷之子。先世籍贯婺源,后移居饶州德兴(今属江西)。早年曾向徐俯、韩驹学诗,入太学,喜读《春秋左氏传》及《西汉书》。崇宁二年(1103)进士,任婺州(今浙江金华)观察推官、宣州(今属安徽)教授、著作佐郎、宣州(今属安徽)通判等职。《全宋词》录其词4首

  • 字:彦章
  • 号:浮溪
  • 籍贯:饶州德兴(今属江西)
  • 生卒年:1079~1154

相关古诗词

食十月蕈

佳蕈出何许,南山白云根。

畦丁入云采,遍以脱叶翻。

戢戢寸玉嫩,累累万钉繁。

中涵烟霞气,外绝沙土痕。

下箸极隽永,加餐亦平温。

伊昔贵公子,鲜肥厌羔豚。

争啖肉菌美,共品天花尊。

居然此珍产,以远莫见论。

生令五鼎味,但饱三家村。

伊余少所嗜,头白归故园。

日获甘脆享,人言老饕存。

栮脯固已陋,竹枯何足言。

从今大嚼处,不复思屠门。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寄余仲诚

千岩雪齐消,烟日暧春事。

端忧昧佳节,独宿松下寺。

绕屋泉雨鸣,焚香户深闭。

残僧荷锄出,幽鸟下庭戏。

将期道心复,敢惬栖遁志。

起望吾家云,风清雁成字。

形式: 古风

古镜行

我有辟邪镜,得之咸阳宫。

其阴为天池,一母将九龙。

旁书负图字,土蚀如旋虫。

缄以骇鸡珍,妙极倕之工。

请言照远近,十里秋毫空。

岂不鉴脂泽,所贵肝胆通。

问谁为此器,太古非人功。

客闻重叹息,意欲窥灵踪。

高台不辞倚,恐客难称容。

绳穷匣半启,四室来悲风。

日车当昼留,羞涩如顽铜。

森然发上指,凛若临霜锋。

我还抚客手,此岂世宝同。

挥泪两无言,掩镜鞶囊中。

形式: 古风

次高邮军

小雨静林麓,鹁鸪相应鸣。

移舟漾清浅,薄晚荷风生。

归鸟尽双去,潜鱼时一惊。

菰蒲若无人,渺渺炊烟横。

艇子楫迎我,携鱼荐南烹。

月出殊未高,疏林隐微明。

依投会有处,斗挂天边城。

形式: 古风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