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江城寒食下,花木惨离魂。
几宿投山寺,孤帆过海门。
篷声泼火雨,柳色禁烟村。
定看堂高后,斑衣灭泪痕。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寒料峭的江城景象,诗人表达了一种孤独与凄凉的情感。开头“江城寒食下,花木惨离魂”两句,通过对寒食节气的描述和对自然界萧瑟状态的刻画,营造出一种萧索哀伤的氛围,其中“花木惨离魂”更是用来形象地表达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悲凉。
接着,“几宿投山寺,孤帆过海门”两句,则透露出诗人的漂泊无依和对远方的向往之情。诗人在山寺中度过了几夜,显得飘零而又寂寞,而“孤帆过海门”则是对自由与解脱的渴望。
第三句“篷声泼火雨,柳色禁烟村”,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篷声如雷鸣,火雨交加,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又戏剧性的场面,而“柳色禁烟村”则是对这种自然力量的顺应与接受。
最后,“定看堂高后,斑衣灭泪痕”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哀伤和对往事的回忆。诗人坚决地要去看看那座高堂之后的情形,而“斑衣灭泪痕”则是说诗人的悲伤已如此之深,以至于连眼泪都变得斑驳,仿佛化作了不易消散的痕迹。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怀与艺术造诣。
不详
唐大中元年(847),唐寿昌长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镇)葬于永乐(今李家),唐代后期诗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寿昌县令 穆君 游灵栖洞,即景吟诗:“一径入双崖,初疑有几家。行穷人不见,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顿未续。时从行,续吟:“石上生灵笋,池中落异花。终须结茅屋,到此学餐霞。”穆君大为赞赏。但此诗根据史学家考证是本人所作
圣代为儒可致身,谁知又别五陵春。
青门独出空归鸟,紫陌相逢尽醉人。
江岛去寻垂钓远,塞山来见举头频。
且须共漉边城酒,何必陶家有白纶。
得禄从高第,还乡见后生。
田园休问主,词赋已垂名。
扫壁前题出,开窗旧景清。
遥知贤太守,致席日邀迎。
听话扬帆兴,初从岘首还。
高吟入白浪,遥坐看青山。
枯木猿啼爽,寒汀鹤步闲。
秋来关去梦,几夜度商颜。
离亭向水开,时候复蒸梅。
霹雳灯烛灭,蒹葭风雨来。
京关虽共语,海峤不同回。
莫为莼鲈美,天涯滞尔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