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友人下第北游感怀

圣代为儒可致身,谁知又别五陵春。

青门独出空归鸟,紫陌相逢尽醉人。

江岛去寻垂钓远,塞山来见举头频。

且须共漉边城酒,何必陶家有白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在圣明的时代,儒家学者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谁知道又要离开这五陵的春天。
独自走出青门外,只见归鸟空飞;在繁华的街头相遇,人人都已醉倒。
我前往江岛寻找那遥远的垂钓之地,每当看到塞山,抬头次数就增多。
暂且一同畅饮边城的酒,何必一定要像陶渊明那样拥有洁白的钓鱼线呢。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频的作品,名为《和友人下第北游感怀》。从诗的内容来看,诗人表达了对往昔时光的追忆与对朋友的深厚情谊。

"圣代为儒可致身,谁知又别五陵春。" 这两句反映出诗人对于古代圣贤能够以仁德治国、安身立命的时代感到怀念,而自己却又不得不在五陵(即长安城附近,历来多士族子弟之墓)的春天里告别。这不仅是对个人境遇的感慨,也是对整个时代变迁的无奈。

"青门独出空归鸟,紫陌相逢尽醉人。"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在京城中游历时的情景。“青门”通常指代官宦之家,“独出”则表现了一种孤单与寂寞。而“空归鸟”则增添了一份凄凉的气氛。相比之下,“紫陌”(即皇宫附近)里的友人相逢,皆是一副醉酒的情形,可以看作是诗人对朋友情谊的珍视,也可能是对现实无奈的逃避。

"江岛去寻垂钓远,塞山来见举头频。" 这两句则描绘了诗人的旅途生活。他到达江岛,寻找那些渔人之所,表现出一种向往自然、追求宁静的心境。而“塞山来见”则透露出诗人在边塞地区的游历,每每抬头都是对远方的眺望和无尽的思索。

"且须共漉边城酒,何必陶家有白纶。"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相约共饮,以及对生活的态度。“漉边城”即是边塞之地,“共漉”则是在那边远的地方一起品尝酒的乐趣。而“何必陶家有白纶”则是一种超脱物质追求的心境,反映出诗人并不在意那些外在的荣华富贵。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之情与时代变迁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205)

李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大中元年(847),唐寿昌长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镇)葬于永乐(今李家),唐代后期诗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寿昌县令 穆君 游灵栖洞,即景吟诗:“一径入双崖,初疑有几家。行穷人不见,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顿未续。时从行,续吟:“石上生灵笋,池中落异花。终须结茅屋,到此学餐霞。”穆君大为赞赏。但此诗根据史学家考证是本人所作

  • 字:德新
  • 生卒年:818—876

相关古诗词

和太学赵鸿博士归蔡中

得禄从高第,还乡见后生。

田园休问主,词赋已垂名。

扫壁前题出,开窗旧景清。

遥知贤太守,致席日邀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和范秘书襄阳旧游

听话扬帆兴,初从岘首还。

高吟入白浪,遥坐看青山。

枯木猿啼爽,寒汀鹤步闲。

秋来关去梦,几夜度商颜。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明州江亭夜别段秀才

离亭向水开,时候复蒸梅。

霹雳灯烛灭,蒹葭风雨来。

京关虽共语,海峤不同回。

莫为莼鲈美,天涯滞尔才。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郊居寄友人

林色树还曛,何时得见君。

独居度永日,相去远浮云。

故疾随秋至,离怀觉夜分。

蛩声非自苦,偏是旅人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