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参寥

平生西方愿,摆落区中缘。

惟于世外人,相从可忘年。

道人赞公徒,相识几生前。

早作步兵语,晚参云门禅。

舍策孤山下,一室颇萧然。

林昏出幽磬,竹杪横疏烟。

昨日寄书至,坐想参寥泉。

此泉如此公,遇物作清妍。

一别今几时,绿首成白颠。

子亦怜我老,我岂要子怜。

会逢万里风,一系五湖船。

酌我岩下水,咽子山中篇。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翻译

我一生的愿望在西方,摆脱尘世的牵绊。
只想与世外之人相伴,忘记岁月的流转。
道人称赞你是徒众中的佼佼者,仿佛相识已有多生前。
你早年讲授兵法,晚年研习禅宗。
放下杖策独居孤山下,一室之中显得清冷寂寥。
林间暮色深沉,古磬声幽幽传出,竹梢上飘散着稀疏的烟雾。
昨日你的书信送到,我坐在那里想象着参寥泉的景象。
这泉水如你一般,遇到任何事物都显现出清澈之美。
自从分别至今,时光匆匆,我们都已白发苍苍。
你理解我的老去,我并不期待你的怜悯。
期待有一天能乘风万里,让五湖之舟系在你的身边。
在山岩下为你斟酒,倾听你在山中的诗篇。

注释

西方:指佛教的理想世界。
区中缘:尘世的缘分或牵绊。
世外人:超脱世俗的人。
相从:相伴同行。
步兵语:可能指兵法或军事知识。
云门禅:佛教禅宗的一派。
孤山:杭州西湖附近的名胜。
萧然:寂静、冷清。
幽磬:寺庙中敲击的古磬。
参寥泉:可能是虚构的地名或象征清静的源泉。
绿首:青丝,指黑发。
白颠:白发。
五湖船:泛指江湖,象征自由的生活。
岩下水:山岩下的溪流。
山中篇:山中的诗文。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师道的《寄参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参寥的深深思念和对他们共同追求世外生活的向往。首句“平生西方愿”表明诗人有出世之志,而“摆落区中缘”则表示他想要摆脱世俗的牵绊。诗人赞赏参寥为“世外人”,认为与他相处可以忘记年龄的差距。

诗中提到“道人赞公徒”,暗示参寥在修行上有所成就,早年已展现出类似步兵的智慧,晚年又深入禅修。诗人寓居孤山下的简陋居所,环境清寂,“林昏出幽磬,竹杪横疏烟”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居画面。

诗人通过“昨日寄书至,坐想参寥泉”表达对参寥的思念,将参寥比作清澈的泉水,无论遇到何种事物都能保持纯净。他们长久未见,诗人感慨“一别今几时,绿首成白颠”,感叹时光流逝。

最后,诗人以豪迈的语气表达,即使相隔万里,也会期待着乘风破浪,如五湖舟子般相聚。他们将在山岩下共饮,倾听彼此的心声,共享人生的酸甜苦辣。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展现了诗人与参寥之间深厚的友情。

收录诗词(750)

陈师道(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一字无己,汉族。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 字:履常
  • 号:后山居士
  • 籍贯:彭城(今江苏徐州)
  • 生卒年:1053~1102

相关古诗词

寄晁以道

两官俱为邻,常若千里远。

经年不通书,子孰知我懒。

相期宇宙外,肯复校繁简。

我愚亦知此,子意岂不满。

子教东方生,自视何益损。

人言不当价,一钱万金产。

须子五千卷,丹笔校黄本。

子家太史氏,名成南北阮。

道山鸿雁行,岂惟私门衎。

功名须老大,四十未为晚。

快意会有违,急行宁小缓。

忽有河山阻,遂恐消息断。

我独不念此,人穷令智短。

子勿效我慵,书来慰愁眼。

形式: 古风

寄晁载之兄弟

人言婚宦情欲本,我始求脱君已半。

孰知一世如一梦,在梦而觉宁待旦。

寒檐冻雨作秋声,冷屋风灯挑不明。

樽前已作十年语,后会未期吾屡惊。

一闻七字心已识,钩章棘句天与力。

念子方壮我已衰,不见参天二千尺。

季也亦有诗百篇,叔子拟度骅骝前。

端能过我三冬学,可复参侬一味禅。

形式: 古风

寄黄充

俗子推不去,可人费招呼。

世事每如此,我生亦何娱。

黄生后来秀,纯茂静者徒。

不见动经月,来亦不须臾。

人事已好乖,可复自作疏。

子虽向人懒,胜处不可孤。

迨此田事休,仍当寒雨馀。

深知阻泥泞,步屐意何如。

形式: 古风

寄答王直方

人情校往复,屡勉终不近。

一诗已经年,知子不我怨。

生世馀几何,尺箠日取寸。

怀禄有遐心,从俗无远韵。

时从府中归,数过林下饭。

平生功名意,回作香火愿。

三年不举觞,吻颊烟火焮。

岂无两苍龙,沾我一雨润。

官粗诗未工,猛乞毋小靳。

人生如此尔,文字已其闰。

是身虽臭腐,宁作青紫楦。

永怀忘年友,死矣馀令问。

念子颇似之,老我何所恨。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