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本竹观

楼阁层层冠此山,雕轩朱槛一跻攀。

碑刊古篆龙蛇动,洞接诸天日月闲。

帝子影堂香漠漠,真人丹涧水潺潺。

扫空双竹今何在,只恐投波去不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这座楼阁层层叠叠坐落在山上,精美的雕栏朱红栏杆引人攀登。
石碑上刻着古老的篆书,仿佛龙蛇舞动,洞穴直通天际,日月悠然照耀。
帝王之子的影堂中香气弥漫,仙人的修炼之地涧水潺潺流淌。
那两根清修的竹子如今何处?恐怕已被投入江河,难以再回。

注释

楼阁:指高大的建筑物。
冠:位居首位,此处形容楼阁位于山的最高处。
雕轩朱槛:雕刻装饰的窗户和红色栏杆。
古篆:古代的篆书。
龙蛇动:比喻字体生动有力。
洞接:连接。
诸天:众多的天空,泛指天际。
帝子:帝王的儿子,此处可能指仙人或神话人物。
香漠漠:香气浓郁。
真人:道教对修行有成者的尊称。
丹涧:修炼丹药的山涧。
双竹:两根竹子,可能象征清净修行。
投波:投入江河。
去不还:离去不再返回。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光庭的作品,名为《题本竹观》。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深厚的情感。

“楼阁层层冠此山,雕轩朱槛一跻攀。”开篇两句通过对楼阁建筑的精致描述,展现了观亭之美丽与壮观。诗人用“冠”字形容楼阁之高峻,好像在为这座山加上华美的帽子,而“雕轩朱槛一跻攀”则描绘出登临时的层层叠加和艰难。

接下来的“碑刊古篆龙蛇动,洞接诸天日月闲。”通过对古碑上的龙蛇图案和洞穴连接天地的形象,诗人表达了这座山不仅美丽,而且神秘而富有历史文化气息。

“帝子影堂香漠漠,真人丹涧水潺潺。”这里,诗人将自己的感受融入自然景观之中。帝子(即道士)的影堂充满了香气,而真人的丹涧则有着潺潺的流水声,这两句通过对比,描绘出一片神仙境界。

最后,“扫空双竹今何在,只恐投波去不还。”诗人追问起以前曾经看到的那两株清风徐来的竹子现在哪里去了。同时也表达了对于逝去时光和美好景象不能再次得到的一种忧伤和惆怅。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以及对超凡脱俗境界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了一丝对于时光易逝、美好难寻的感慨。

收录诗词(23)

杜光庭(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懿宗时,考进士未中,后到天台山入道。晚年辞官隐居四川青城山。一生著作颇多,有《道德真经广圣义》、《道门科范大全集》、《广成集》、《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青城山记》、《武夷山记》、《西湖古迹事实》等。古代著名传奇小说《虬髯客传》相传系他所作。注重对道教教义、斋醮科范、修道方术等多方面的研究和整理,对后世道教影响很大。一些著作亡佚于元初,无法见其原貌。研究的专著有《唐代老学研究——以成玄英、李荣、唐玄宗、《道德经》注疏为个案》等

  • 字:圣宾
  • 号:东瀛子
  • 籍贯:缙云
  • 生卒年:850—933

相关古诗词

题空明洞

窅然灵岫五云深,落翮标名振古今。

芝朮迎风香馥馥,松柽蔽日影森森。

从师祗拟寻司马,访道终期谒奉林。

欲问空明奇胜处,地藏方石恰如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题莫公台

奇绝巍台峙浊流,古来人号小瀛州。

路通霄汉云迷晚,洞隐鱼龙月浸秋。

举手摘星河有浪,自天图画笔无钩。

将军悟却希夷诀,赢得清名万古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题都庆观

三仙一一驾红鸾,仙去云闲绕古坛。

炼药旧台空处所,挂衣乔木两摧残。

清风岭接猿声近,白石溪涵水影寒。

二十四峰皆古隐,振缨长往亦何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题鸿都观

亡吴霸越已功全,深隐云林始学仙。

鸾鹤自飘三蜀驾,波涛犹忆五湖船。

双溪夜月明寒玉,众岭秋空敛翠烟。

也有扁舟归去兴,故乡东望思悠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