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永福董宰溪庄图

羡君胸次有丘壑,眼底尘凡一洗之。

地献溪湖供入画,天私风月要昌诗。

贵人岂复知盘谷,名世应须学武夷。

政恐主翁方宦达,买山虽早入山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羡慕你胸中藏有山水之志,眼中能洗净世俗尘埃。
大地慷慨赠予溪流湖泊入画,上天偏爱风月助你诗兴勃发。
显赫之人怎会理解隐居山谷的乐趣,要在世上扬名就该学习武夷的隐逸之道。
恐怕主人正仕途顺畅,尽管早早购置山林,但真正归隐可能已为时已晚。

注释

丘壑:比喻深沉的才识或高远的志向。
尘凡:世俗,平凡的事物。
地献:大地提供。
溪湖:溪流和湖泊。
入画:成为绘画的好素材。
天私:上天偏爱。
风月:自然景色,常代指美好的时光。
昌诗:激发诗歌创作。
贵人:有权势的人。
盘谷:隐居的地方,这里指避世的隐居生活。
武夷:古代隐士聚居之地。
宦达:官运亨通。
买山:购置山林以示隐退。
迟:晚,不及时。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方大琮所作,名为《寄题永福董宰溪庄图》。诗人以婉约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山水田园诗意画卷,抒写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首句“羡君胸次有丘壑”表达了诗人对拥有山川湖泊之景的羡慕,心中如同有了丘陵和平原。紧接着,“眼底尘凡一洗之”则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尘埃的心境,仿佛所有凡俗之物都已被净化。

“地献溪湖供入画”是说大自然赋予的美景如同呈现于画中,而“天私风月要昌诗”则表明了诗人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追求,希望借助天然的风和月光激发诗意。

接下来的两句,“贵人岂复知盘谷,名世应须学武夷”中,“贵人”可能指的是隐逸之士或有道德之人,而“岂复知盘谷”则是在询问这些人是否了解这种山林隐居的生活。后半句“名世应须学武夷”则是劝勉后来者效仿古代隐逸如武夷之类的人物,追求不为名利所动的高洁境界。

最后两句,“政恐主翁方宦达,买山虽早入山迟”中,“政恐主翁方宦达”表露了对功成名就者的担忧或讽刺,因为“宦达”通常指的是官场成功。而“买山虽早入山迟”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矛盾,即使早有隐居之志,但真正踏上这条道路却又不易,似乎总是迟疑不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和隐逸生活的描绘,以及对功名利禄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纯粹、超脱世俗的向往。

收录诗词(13)

方大琮(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寿乡守张秘阁(其三)

老去遇公为地主,剩将恩意煦摧颓。

龟鱼得荫眠偏稳,鸥鹭忘机熟不猜。

方喜玺褒天下最,又闻玉节日边来。

丰年一饱谁之赐,好把禾头祝寿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送广东赵舶使

百禽收舌后,一鹗凌清秋。

沧波渺浩荡,中有万斛舟。

劫灰烧不尽,宗老擅风流。

典刑尚千载,雅奥根九畴。

忠愤疏中垒,功名起武侯。

载彼北方学,来为南国游。

膻风痛洗濯,蛮俗赖怀柔。

偶然得联事,顾影岂其俦。

逢迎时一笑,倾吐不复留。

抵掌说西事,强颜愧楚囚。

见晚别何早,含情酒浇愁。

惟有加餐祝,作歌住行辀。

有诏愿亟起,且莫事锄耰。

顾我何为者,一毛在九牛。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寄题董宰读书轩

坐衙弹琴和且平,退衙读书锵有声。

琴声书声两相和,和气散作花满城。

示知言游不可作,雅俗二者难兼行。

曩余不敏坐此处,轩窗尘土安有名。

堂前薇花寂寂笑,此殆文吏非书生。

君非异人何能尔,吏事不废心转清。

牒纷案聚判笔走,庭空吏散诗句成。

尝闻欧公居夷陵,日讨故牍翻研精。

金陵宰鄞政习礼,天津客已愁鹃鸣。

怀哉尹君志古道,请把此案为商评。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春日田园杂兴

东皋雨后土膏肥,夙驾乌犍出短扉。

秧水平畴蛙阁阁,菜花满棱蝶飞飞。

比邻社酒欢犹在,墙壁农书事已非。

独喜桑麻今正长,渊明归去最知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