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成二年夏闻新蝉赠梦得

十载与君别,常感新蝉鸣。

今年共君听,同在洛阳城。

噪处知林静,闻时觉景清。

凉风忽袅袅,秋思先秋生。

残槿花边立,老槐阴下行。

虽无索居恨,还动长年情。

且喜未聋耳,年年闻此声。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翻译

与你分别已有十年,常常因新蝉的鸣叫而心生感慨。
今年我和你一同在洛阳城聆听,蝉鸣声中我们都在这里。
在喧闹之处更知晓树林的宁静,听到蝉鸣时感觉到环境的清新。
凉风吹过,蝉鸣声中提前带来了秋日的思绪。
站在凋零的槿花旁边,行走在老槐树的阴影下,
虽然没有离群索居的遗憾,但长久以来的情感仍然被触动。
欣喜的是耳朵还未聋,每年都能听到这熟悉的声音。

注释

十载:十年。
君:你。
常感:常常感到。
新蝉鸣:新蝉的叫声,常用来表示时间的流逝。
共君听:和你一起聆听。
洛阳城:古都名,位于中国河南省。
噪处:喧闹的地方。
知林静:知道树林的宁静。
闻时:听到的时候。
觉景清:感觉到景色的清新。
凉风:秋天的凉爽之风。
忽袅袅:形容风轻轻吹动的样子。
秋思:对秋天的思念或感触。
残槿花:凋谢的槿花,象征时光的消逝。
老槐阴下:老槐树的树荫下,暗示岁月的痕迹。
索居恨:离群索居的遗憾。
长年情:长久以来的情感。
未聋耳:耳朵还未失去听觉。
年年:每年。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名为《开成二年夏闻新蝉赠梦得》。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深切情感和独特的情操。

“十载与君别,常感新蝉鸣。”这两句诗表明诗人与友人已有十年的分别,每当听到新蝉鸣叫时,都会不自觉地想起远方的朋友。蝉鸣声成为了他们情感联系的一种符号。

“今年共君听,同在洛阳城。”这两句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相聚的喜悦,以及共同聆听蝉鸣声的情景。洛阳城作为背景,不仅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也让诗中的情感交流显得更加温馨。

“噪处知林静,闻时觉景清。”这两句通过对比鲜明地描绘了蝉鸣声在寂静环境中的突出效果。蝉鸣声不仅是声音的存在,更成为一种能引起内心共鸣的情感体验。

“凉风忽袅袅,秋思先秋生。”这两句诗描绘了初秋时节的凉爽气息,以及这种气息如何激发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蝉鸣声似乎成为了连接过去和现实的一种桥梁。

“残槿花边立,老槐阴下行。”这两句诗通过具体的景象,如残存的槿花和古老的槐树,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有些许凄清的氛围。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行走,不禁让人联想到生命的历程和时间的流逝。

“虽无索居恨,還动长年情。”这两句表达了即使没有特别的不满或遗憾,但对于过去美好的时光依然充满深厚的情感。蝉鸣声成为了唤醒这种情感的关键。

“且喜未聋耳,年年闻此声。”最后两句诗流露出一种对未来仍持乐观态度的心境。尽管岁月匆匆,但只要自己的听力还能捕捉到蝉鸣声,这份美好的记忆和情感就依然可以被延续。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蝉鸣声这一自然现象,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以及对生活中美好瞬间的热爱。白居易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笔触,将这些深层的情绪巧妙地融入到诗句之中,使得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经典之作。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引泉

一为止足限,二为衰疾牵。

邴罢不因事,陶归非待年。

归来嵩洛下,闭户何翛然。

静扫林下地,闲疏池畔泉。

伊流狭似带,洛石大如拳。

谁教明月下,为我声溅溅。

竟夕舟中坐,有时桥上眠。

何用施屏障,水竹绕床前。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忆杭州梅花因叙旧游寄萧协律

三年闲闷在馀杭,曾为梅花醉几场。

伍相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

蹋随游骑心长惜,折赠佳人手亦香。

赏自初开直至落,欢因小饮便成狂。

薛刘相次埋新垄,沈谢双飞出故乡。

歌伴酒徒零散尽,唯残头白老萧郎。

形式: 排律 押[阳]韵

忆洛中所居

忽忆东都宅,春来事宛然。

雪销行径里,水上卧房前。

厌绿栽黄竹,嫌红种白莲。

醉教莺送酒,闲遣鹤看船。

幸是林园主,惭为食禄牵。

宦情薄似纸,乡思急于弦。

岂合姑苏守,归休更待年。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忆微之伤仲远

幽独辞群久,漂流去国赊。

只将琴作伴,唯以酒为家。

感逝因看水,伤离为见花。

李三埋地底,元九谪天涯。

举眼青云远,回头白日斜。

可能胜贾谊,犹自滞长沙。

形式: 排律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