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酬王太祝

尘土波澜不自期,飘然身与愿相违。

衰根要路知难植,病羽长年欲退飞。

高论已嗟能听少,力行还恨赋材微。

惭君俊少今知我,一见心如客得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翻译

尘土中的波澜并未预料到,我的身影随心愿偏离了方向。
虚弱的根系难以在繁华路口扎根,病弱的翅膀长久以来只想退避飞翔。
高谈阔论已少有人能理解,尽管尽力而为,才疏学浅仍感遗憾。
惭愧你这位才俊少年如今了解了我,初次相见就让我仿佛找到了归宿。

注释

尘土:比喻人生的平凡或困境。
波澜:比喻生活的起伏变化。
不自期:没有预料到。
飘然:轻盈的样子,形容心情或身体状态。
身与愿相违:现实与愿望不符。
衰根:比喻衰弱无力的状态。
要路:繁华的路口,象征社会或仕途。
知难植:难以在重要位置立足。
病羽:比喻疲惫或病弱的身体。
退飞:想要退出或逃避。
高论:深奥的见解或理论。
能听少:愿意倾听的人很少。
力行:努力实践。
赋材微:才能有限。
惭:感到惭愧。
俊少:才俊的年轻人。
今知我:现在理解了我。
心如客得归:心中有了归属感,如同客人找到了家。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自我生存状态的反思。开篇“尘土波澜不自期,飘然身与愿相违”两句,通过比喻手法描绘出诗人内心的困顿与社会环境的冲突,表达了对现实无奈的情感。

接着,“衰根要路知难植,病羽长年欲退飞”进一步深化这种情感,形象地将自己比作树木和鸟儿,强调了生存的艰难和内心的渴望。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无奈。

在“高论已嗝能听少,力行还恨赋材微”中,诗人自嘲自己虽然有抱负,但却难以实现,表达了一种努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感。这里的“嗝”字和“赋材微”都暗示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不满和对社会环境的无奈。

最后,“惭君俊少今知我,一见心如客得归”则是诗人对于友人的怀念与自我认同的表达。通过“惭”字,诗人显露出一种谦虚和感激之情,同时也透露出对友情深厚的情感。

整首诗语言流畅,意象丰富,情感真挚,是一篇融合了个人情怀与时代感悟的佳作。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次韵酬邓子仪二首(其二)

金陵邂逅府东偏,手得新蒲每共编。

采石偶耕垂百日,青溪并钓亦三年。

君才有用方求禄,我志无成稍问田。

一笑欲论心迹事,白头相就且攲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次韵酬邓子仪二首(其一)

青溪相值各青春,老去临流辄损神。

事事只随波浪去,年年空得鬓毛新。

论心未忍遗横目,干世还忧近逆鳞。

嘉句感君邀我厚,自嗟才不异常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次韵酬朱昌叔五首(其五)

乐世闲身岂易求,岩居川观更何忧。

放怀自事如初服,买宅相招亦本谋。

名誉子真矜谷口,事功新息困壶头。

知君于此皆无累,长得追随圹埌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次韵酬朱昌叔五首(其四)

白下门东春水流,相看一噱散千忧。

穿梅入柳曾莫逆,度堑缘冈初不谋。

世事但如吹剑首,官身难即问刀头。

长临锻灶真自苦,有兴复来从我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