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叶石榴(其二)

谁家巧妇为花谋,针线残零细意收。

不管生红难熨贴,从教百皱缀枝头。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翻译

哪位心灵手巧的女子在为花朵策划
用针线精心整理,哪怕残缺也细心收纳

注释

巧妇:手艺高超的女子。
花谋:为花朵设计或装饰。
针线:缝纫工具,这里指修补或装饰。
残零:残破不完整。
细意:细致入微的心思。
收:收集或整理。
生红:鲜艳的红色(可能指花朵的颜色)。
熨贴:平整,这里指使花朵恢复平整。
从教:任凭,即使。
百皱:许多皱纹,比喻花朵的缺陷或不完美。
缀:装饰或点缀。
枝头:树枝上。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巧妇对花朵的精心打理,通过细腻的情感和动作展现了她对自然之美的尊重与热爱。"谁家巧妇为花谋"一句直接点出了主角,她可能出于对花的喜爱或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开始了她的“计划”。紧接着的"针线残零细意收",则表明她在这过程中付出了极大的心思和努力,每一个细小的地方都不愿意放过。这些动作都是那么微妙而不易被人察觉,显示出巧妇对待事物的严谨态度。

下一句"不管生红难熨贴"似乎是在强调即便是花朵自然绽放的美丽,也需要通过巧妇的手艺去“修饰”和“保养”。这里的“熨”字用得十分传神,既形象地表达了烫衣服时的动作,又暗示了一种对美的追求。接着"从教百皱缀枝头"则更进一步强调了巧妇在这一过程中的主导性和创造力。她不仅仅是收集和整理,更是在用一种艺术的方式去“教育”这些花朵,让它们更加完美。

整首诗通过对巧妇与花之间互动的描绘,展现了一种生活中的细致情感和对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这种对物的细腻把握,以及对美的追求,是中国古代审美观念中重要的一环,也是这首诗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关键所在。

收录诗词(205)

邓深(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山庄冰壶避暑

偏屋支岩稳,斜廊引路通。

虚明疑贮月,凄冷自迎风。

六月尤宜此,红尘不到中。

洒然无热恼,坐我广寒宫。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山庄石室清坐

时登大石楼,雅爱小石室。

欠伸欲打头,睡卧可舒膝。

明洁意自宽,深沉境逾寂。

藏春绝严风,生秋无畏日。

天设世莫知,神工鬼有力。

幼舆饱丘壑,马融富书籍。

洞门何尝扃,俗客自灭迹。

谁欤助微吟,幽虫声唧唧。

形式: 古风

中秋无月肯堂邀小酌赋三五七言

雨飘零,风凄清。坐念今夕月,知从何处明。

未须无月更作恶,但愿有酒常同倾。

形式: 词牌: 秋风清

中秋无月感而作歌

天时相催日如流,今夕何夕云中秋。

不见佳月默有感,试走退笔书其由。

去年此时汝川客,一病缠绵真险厄。

贪生强乐寸心酸,与死为邻片纸隔。

破窗髣髴光朦胧,推枕起来呼小童。

问云月高今几尺,答以云生俄灭踪。

拥衾独坐谩空想,纵有桂华未能赏。

重城几许追欢娱,终宴无聊徒怅望。

而今一榻烟村中,稍喜时同事不同。

世味淡薄幽意足,元和咽漱真气充。

步屧出门舒逸兴,清风洒面衣襟冷。

暗雨淅沥作寒声,浓云黯黪无光影。

月兮月兮胡寡情,故向良时多不明。

无乃韬光不自满,故能养兔得长生。

我今解悟月深意,荣华咄嗟复凋悴。

归来塞窗仍闭门,众人昭昭我独昏。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