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理仕鲁

僧录道录善世院,岁度男女逾数万。

想当开国百战馀,忏悔生灵死涂炭。

衣之金襕袈裟衣,耳目横行数搆患。

置笏于地干天威,雷霆殿击骨糜烂。

独不念公等良为朱子来,来时方恨晚相见。

修朱云槛直不旌,例之史鱼以尸谏。

嗣后缁流不赐官,真人禅师其名变。

时无中山青田韩国公,勋旧无忧中谗间。

过晡侍宴女乐停,梵沸鱼山彻内殿。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李大理仕鲁》由清代诗人严遂成所作,通过描绘僧侣与世俗权力的关系,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展现了深刻的历史反思和道德批判。

诗中首先提到僧录道录在善世院度化男女,数量惊人,反映了宗教在社会中的广泛影响。接着,诗人想象开国初期的战争与苦难,僧侣们在此背景下进行忏悔,体现了宗教对于抚慰心灵、净化社会的作用。然而,诗人随后指出,僧侣们在享受富贵的同时,却忽视了对国家忠诚与道德责任的履行,如“置笏于地干天威”,暗示他们可能利用宗教地位挑战皇权,甚至触犯天威。

进一步地,诗人通过“修朱云槛直不旌”这一典故,暗指僧侣们虽有直言进谏的勇气,但最终并未得到应有的表彰或重视,这既是对历史人物朱云的致敬,也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讽刺。通过“例之史鱼以尸谏”,诗人强调了僧侣们应像史鱼一样,即使在死后也能通过遗言警示后人,体现其道德担当。

最后,诗人提出“嗣后缁流不赐官,真人禅师其名变”,意味着朝廷将不再给予僧侣官职,而是通过改变其名号来限制他们的影响力,以此作为对前文所述问题的回应。同时,诗人也借“时无中山青田韩国公,勋旧无忧中谗间”表达了对历史上那些能够平衡宗教与政治力量、避免内部纷争的贤臣的怀念。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不仅展现了对历史事件的深刻洞察,也蕴含了对当代社会现象的隐喻与批评,体现了诗人对道德、权力与宗教关系的思考。

收录诗词(283)

严遂成(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1694—?)约清高宗乾隆初(1736年前后)在世。官山西临县知县。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值丁忧归。后补直隶阜城知县。迁云南嵩明州知府,创办凤山书院。后起历雄州知州,因事罢。在官尽职,所至有声。复以知县就补云南,卒官

  • 字:崧占(一作崧瞻)
  • 号:海珊
  • 籍贯:乌程(今浙江湖州)
  • 生卒年:1724

相关古诗词

周太学敬心

圣人宝莫大于仁,刻玺曰宝始嬴秦。

秦垢何足污后人,汉腊不祀盗莽新。

传至后唐焚于火,石氏改制玉一颗。

元亡漏落桑乾河,渔者获之于网罗。

非秦旧玺乃石玺,是亦一石而已矣。

何苦连年远斗争,新鬼故鬼烦冤鸣。

辎重绝幕弃于地,换此亡国不祥器。

当时谏臣谏刑不谏兵,兵出皆以元为名。

疏陈及此周太学,其言便是卞和玉。

卞和玉,圣人宝。

胠其箧而逃者谁,地老天荒王保保。

形式: 古风

扩廓帖木儿

含元殿会将心携,备撤江淮直到齐。

亡国六龙逾塞北,回军两虎斗关西。

致书绝幕无归雁,流木冯河一骇犀。

天下奇男中道死,颓城恸煞杞梁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中山王徐达

旧宫夜饮被蒙头,想见惊趋下拜秋。

廉恪小心曹武惠,深沉大局邓元侯。

六王共事权尤重,二国分封秩最优。

战罢归朝歌暇豫,西园画舫客清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齐尚书泰黄学士子澄

龙虎山高北燕翔,兵声藉口罪齐黄。

忍因发难诛晁错,恃以成功相李纲。

一死报君犹气节,两人误国共文章。

金川门启宫中火,漫指西南路渺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