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杖藜久不到西坡,苔上梅花积渐多。
野屋荒凉谁管领,酒尊期会竟蹉跎。
韶光二月已强半,乐事一生能几何。
赖有邻园春可折,洗瓶斜插在行窝。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词人对西坡梅的怀念之情。"杖藜久不到西坡,苔上梅花积渐多"表达了词人长时间未能到访西坡,而那里的梅花却在苔藓中逐渐增多,显示出一种孤独与静谧的景象。
接下来的"野屋荒凉谁管领,酒尊期会竟蹉跎"则透露出词人对于时间流逝和人事变迁的一种无奈感。这里的“野屋”暗示了一个偏远而又冷清的地方,而“酒尊期会”则是词人对往昔聚会时光的怀念,但现在却只能是空有期望,未能如愿。
"韶光二月已强半,乐事一生能几何"进一步表达了时间流逝和生命短暂的主题。春天已经过去了一半,而人的一生中能够享受到的快乐时光又能有多少呢?
最后,"赖有邻园春可折,洗瓶斜插在行窝"则是词人对于现实中的小确幸的珍视。他依靠着邻近的花园里盛开的春天,在这片刻的宁静中找到了慰藉,将洗净的酒瓶斜插在简陋的住所中,似乎在这种简单而不起眼的生活里,也能找到一丝安慰。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西坡梅的怀念和对现实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词人对于时光流逝、人事变迁以及生命短暂的深刻感悟,同时也展现了在简陋生活中寻找小确幸的一种积极态度。
不详
一字仁父。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腊中晴色久,霜月冷森森。
可但思元度,惟应忆道林。
三更难得晓,一片欲归心。
有约分苔石,南山苍树阴。
诸老俱尘土,令予双泪流。
几年能再见,一气故应休。
江左衣冠尽,人间翰墨留。
空山茅屋底,野史属谁修。
劲节棱棱瘦且坚,形模界尺出天然。
山翁甚爱资扶老,村衲无知误削圆。
偏称深衣同此矩,漫誇长笛大如椽。
有时閒为吟诗出,徙倚中庭月一砖。
閒官少公出,长日足高眠。
律己惟三尺,埋头又两年。
虽无乞米帖,安得买山钱。
莫听閒唇舌,行藏任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