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戌岁朝明日立春东坡元日诗有土牛明日莫辞春之句因以为韵赋七诗(其七)

梅花忽已动,岁时行亦新。

倾城出行乐,谁念端居人。

端居岂不好,负此芳树春。

昨岁花前客,今为树下尘。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梅花初开,时光流转,人们纷纷外出欢庆,而独留家中之人却未被想起的情景。诗人通过对比“倾城出行乐”与“谁念端居人”,表达了对孤独者的同情和对社会普遍忽视个体感受的反思。

首句“梅花忽已动,岁时行亦新”以梅花的开放象征着季节更迭,时间的流逝,暗示着新春的到来。梅花的绽放不仅预示着自然界的更新,也激发了人们对新一年生活的期待和憧憬。

接着,“倾城出行乐,谁念端居人”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新春佳节之际,城市中的人们纷纷外出游玩,享受节日的欢乐,而那些留在家中的人却被忽略了。这种对比揭示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人们往往更关注热闹的集体活动,而忽视了那些选择安静生活或因各种原因无法参与庆祝的人的感受。

“端居岂不好,负此芳树春”进一步强调了留在家中的人并非不享受生活,而是因为某种原因未能参与到外在的庆祝活动中。他们或许同样欣赏着春天的美好,但这种欣赏并未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关注。

最后,“昨岁花前客,今为树下尘”以过去与现在的对比,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以及对生命的无常的思考。曾经在花前欢笑的人如今已化作尘土,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哀叹,也是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深刻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巧妙的对比手法,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孤独者和被遗忘者的同情与关怀。

收录诗词(820)

文徵明(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名壁(或作璧)。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 字:徵明
  • 籍贯:因先世衡山
  • 生卒年: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

相关古诗词

新正六日同子重晚步至竹堂

佛座香灯竹里茶,新年行乐得僧家。

萧然人境无车马,次第空门有岁华。

几日南风消积雪,一番春色到梅花。

坐吟残照归来缓,古树荒烟散晚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题沈氏所藏石田临小米大姚江图

春云沉空山有无,眼明见此姚江图。

图穷烂漫得题字,照人百颗骊龙珠。

平生雅识敷文书,绍兴岁月仍不诬。

岂知尤物能媒祸,茧纸兰亭已非故。

石翁信是学行人,能使邯郸还故步。

忆昔憸人贿为囿,黩财更假狂阉手。

千里珍奇归捡括,故家旧物那容守。

沈氏藏兹二百年,一相掣去心茫然。

谁言物聚必有散,手泽相关常累叹。

未能一笑付忘弓,且喜百年还旧观。

岂余钝眼错颜标,抵掌真成孙叔敖。

区区不独形模似,更存风骨骊黄外。

一时点笔迥通神,得非小米是前身。

从来艺事关人品,敢谓今人非古人。

形式: 古风

三月晦日登上方

上方啼鸟绿阴成,落日登临宿雨晴。

春事蹉跎三月尽,碧天浮动五湖明。

山连越垒人何在,水绕长洲草自生。

未遂扁舟从此去,眼中无限白鸥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虎丘

云岩四月野棠开,无数清阴覆绿苔。

意到不嫌山近郭,春归聊与客登台。

芳坟谁识真娘墓,水品曾遭陆羽来。

满路碧烟风自散,月中徐棹酒船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