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馀干李尉书录示唐人于越亭诗因以寄题

馀水之于越之鄙,筑基相对琵琶尾。

琵琶日日有秋声,雁过洞庭风入苇。

南斗戛湖波不起,长刀剡锋碧耳耳。

姱娥夜出在寒溪,青铜莹磨光几里。

朝因吴客幅蒲轻,满纸如蚕书可喜。

形式: 古风

翻译

余水对于越地边远地区,如同对镜筑起根基在琵琶尾端。
琵琶天天响起秋日乐章,大雁飞过洞庭湖,风拂过芦苇丛。
南斗星映照湖面,却未激起涟漪,长刀似碧玉般闪亮。
美貌女子夜晚走出寒冷溪流,青铜器物经过精心打磨,光泽闪耀数里。
早晨,吴地的客人带来轻盈的画幅,纸上字迹犹如蚕丝般细密,令人欣喜。

注释

鄙:边疆, 边远地区。
筑基:建立基础。
琵琶尾:琵琶底部的装饰。
戛:触动。
湖波:湖面的波纹。
青铜:古代金属材料。
莹磨:擦拭得光亮。
幅蒲:画幅。
蚕书:细致的字迹。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得馀干李尉书录示唐人于越亭诗因以寄题》,描绘了馀干地区与越地之间的山水景色以及历史文化的交融。首句“馀水之于越之鄙”点明了地理位置,接下来的“筑基相对琵琶尾”形象地描述了亭子的形状,如同琵琶倒置。诗人通过“琵琶日日有秋声,雁过洞庭风入苇”展现了季节变换和自然景观的宁静。

“南斗戛湖波不起,长刀剡锋碧耳耳”运用了奇特的意象,将星宿与湖面的平静相映照,同时暗示着锐利的兵器,增添了神秘感。接下来,“姱娥夜出在寒溪”引用神话传说,增添了诗意,而“青铜莹磨光几里”则描绘了月光下青铜器的光泽,营造出静谧而辉煌的画面。

最后两句“朝因吴客幅蒲轻,满纸如蚕书可喜”表达了诗人收到朋友书信的喜悦,以轻盈的纸张和如蚕丝般的字迹为喻,传递出友情的珍贵。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融合了自然景色、历史典故和个人情感,展现出梅尧臣独特的艺术风格。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得李殿丞端州砚

鲛龙所窟处,其石美且坚。

蛮匠斲为砚,汉官求费钱。

持归向都邑,争乞如瓦砖。

岂识万里险,谬窃好事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得陈天常屯田斑筇竹二枚

客初西蜀来,遗我双筇竹。

上有红泪斑,断非湘娥哭。

尝闻帝魂哀,嚎血滴草木。

春露洒更鲜,殷痕侵粉绿。

截为扶衰杖,万里出浴谷。

今来入我手,君勤意有嘱。

区区四十年,重趼生两足。

冠丱三男子,且与诗书读。

翁虽文章穷,尚以字遮目。

忍弃不以教,携归事樵牧。

故兹九节赠,用助老追逐。

杨朱非为岐,贾谊非为鵩。

及其悲恸时,岂不沾盈掬。

挥之傥著物,无迹染林麓。

因持此竹纹,勿叹前人独。

形式: 古风

得欧阳永叔回书云见来客问予动静备详

昨日使人回,闻君与之坐。

君问我何为,但云思寡过。

寡过真未能,得便北窗卧。

此趣今已深,世间谁与和。

形式: 古风 押[个]韵

得曾巩秀才所附滁州欧阳永叔书答意

客从淮上来,往问故人信。

袖衔藤纸书,题字远已认。

既喜开其封,固觉减吾吝。

新诗不作寄,乃见子所慎。

向来能如今,岂有得观衅。

南方岁苦热,生蝗复饥馑。

忧心日自劳,霜发应满鬓。

知予欲东归,晓夕目不瞬。

贫难久待乏,薄禄藉沾润。

虽为委吏冗,亦自甘以进。

相望未得亲,终朝如抱疹。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