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二十四首(其七)

皇汉传八叶,殃源始椒房。

五侯连甲宅,旌节夜有光。

大角缠逆气,三辰失天纲。

便便文墨士,桀犬攻中央。

势重贤为佞,权移阴胁阳。

史臣谨灾异,可以告明王。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鉴赏

此诗描绘了汉朝末期的政治腐败与道德沦丧,以“皇汉传八叶,殃源始椒房”开篇,暗示了皇室内部的祸根。接着,“五侯连甲宅,旌节夜有光”,形象地描述了权贵们在夜晚的暗中活动,象征着权力的滥用和不正当的影响力。诗人通过“大角缠逆气,三辰失天纲”表达了对当时政治混乱、道德沦丧的强烈不满,将天象与人间政局相联系,寓意深刻。

“便便文墨士,桀犬攻中央”,指出那些自诩为文人墨客的知识分子,实际上却成为了权力斗争中的帮凶,比喻他们如同恶犬一般攻击权力的核心。这一句揭示了知识阶层与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他们在政治漩涡中的角色转变。

“势重贤为佞,权移阴胁阳”,进一步阐述了权力对道德和正义的侵蚀,贤能之人被权力所腐蚀,成为佞臣;权力的转移不仅影响了自然界的阴阳平衡,也破坏了社会的秩序与和谐。这反映了作者对于权力滥用导致社会道德滑坡的深切忧虑。

最后,“史臣谨灾异,可以告明王”,诗人提醒历史记录者要仔细记录这些异常现象,以便未来的君主能够从中吸取教训,治理国家。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于历史责任的重视,以及对未来治国者的期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汉末政治腐败的深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道德沦丧、权力滥用的强烈批判,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历史记录者和未来君主的期待,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警示作用。

收录诗词(492)

黄淳耀(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咏史二十四首(其八)

燕昭昔下士,乐毅何贤哉。

云龙歘然合,岂必骏骨媒。

一说连五国,长驱尽东来。

残兵哭济西,青社遂成灰。

战伐天未厌,仁义我所裁。

明王忽不御,贝锦入宁台。

鸱夷待国士,駃騠赐庸才。

再拜黄鹄举,遗书使人哀。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咏史二十四首(其九)

季子过洛阳,买臣还会稽。

当时路人心,尽如嫂与妻。

势利散淳源,阴权生祸梯。

达心谅先见,寡识至今迷。

上蔡犬可牵,牵之若龙骊。

华亭鹤可听,听之若天鸡。

形式: 古风 押[齐]韵

咏史二十四首(其十)

建光失神阿,貂珰遂盘据。

根株入紫房,日夜兴党锢。

慷慨二三公,奋髯欲收捕。

虹蜺扬其晖,牢狱竟填聚。

殄瘁忧邦国,烽烟逼王辂。

小人亦剥庐,曝骨纷无数。

清议死不泯,剧贼尚瞻顾。

浸浔娱九锡,未敢移汉祚。

至今襄城野,突兀李膺墓。

愤景入空苍,萧萧杀狐兔。

形式: 古风

咏史二十四首(其十一)

淮阴万少年,王孙独鹊起。

贪狼绊京索,批亢无坚垒。

燕赵既探囊,三齐复折箠。

假王化为真,昼绣荣闾里。

煦妪命亭长,为德何当尔。

再拜谢君王,小人诚自耻。

岂知平生言,怲怲犹在耳。

穷鸟空入怀,竟负钟离子。

明朝走狗烹,公亦随亡矣。

咄咄鲁朱家,匹夫犹隐死。

形式: 古风 押[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