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古题序.君莫非

鸟不解走,兽不解飞。两不相解,那得相讥。

犬不饮露,蝉不啖肥。以蝉易犬,蝉死犬饥。

燕在梁栋,鼠在阶基。各自窠窟,人不能移。

妇好针缕,夫读书诗。男翁女嫁,卒不相知。

惧聋摘耳,效痛嚬眉。我不非尔,尔无我非。

形式: 乐府曲辞

翻译

鸟儿不会行走,兽类不会飞翔。两者无法理解对方,怎能相互嘲笑。
狗不会饮用露水,蝉不吃肥肉。用蝉去换狗的食物,结果蝉死狗饿。
燕子栖息在房梁上,老鼠躲在台阶下。它们各有自己的窝,人也难以改变。
妻子擅长缝纫织补,丈夫则专心读书吟诗。男女婚嫁后,可能最终互不了解。
害怕变聋而挖掉耳朵,模仿疼痛皱起眉头。我不是在责怪你,你也无需责怪我。

注释

鸟:指飞行的动物,如雀、鹰等。
解:懂得,理解。
兽:指陆地上行走的动物,如虎、鹿等。
相讥:互相嘲讽,取笑。
犬:狗。
饮:喝。
露:露水,夜间地面或物体表面凝结的水珠。
蝉:昆虫,夏日常在树上鸣叫。
啖:吃,吞食。
肥:这里指油腻的食物。
燕:燕子,一种善于飞行且常在人类居所筑巢的小鸟。
梁栋:房屋的横梁和立柱,代指房屋内部结构。
鼠:老鼠,常见的啮齿动物。
阶基:台阶的底部,也泛指低处。
妇:妻子。
好:擅长,喜好。
针缕:缝纫,刺绣。
夫:丈夫。
读书诗:阅读书籍和诗歌。
惧聋:害怕变成聋子。
摘耳:挖掉耳朵,比喻因恐惧而采取极端措施。
效:模仿,效仿。
痛:疼痛。
嚬眉:皱眉,表示痛苦或不满。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稹的《乐府古题序》,其中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批判。诗中的每一句都通过对自然界、人类行为的观察,表达了一个主题:即便是不同物种之间,也不应互相指责,因为各自有其本能和生活方式。

"鸟不解走,兽不解飞。两不相解,那得相讥。" 这两句通过鸟类擅长飞翔而不懂得行走,兽类擅长奔跑而不懂得翱翔,说明了不同生物有其特定的生存方式,不应互相责难。

接着的几句 "犬不饮露,蝉不啖肥。以蝉易犬,蝉死犬饥。" 描述了犬类和蝉(一种昆虫)的生存习性不同,并通过比喻说明了彼此不能完全理解对方的处境。

随后 "燕在梁栋,鼠在阶基。各自窠窟,人不能移。" 描绘了燕子和老鼠各自有其居住的地方,强调了每个生物都有其固有的生活空间,不可强加于他物。

最后几句 "妇好针缕,夫读书诗。男翁女嫁,卒不相知。惧聋摘耳,效痛嚬眉。我不非尔,尔无我非。" 则是通过夫妻之间的日常生活描写,表达了即使是在一个家庭中,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兴趣和追求,彼此难以完全理解对方。

整首诗体现了元稹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他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反映出人类社会中的宽容与理解的重要性。

收录诗词(887)

元稹(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字:微之

相关古诗词

红芍药

芍药绽红绡,巴篱织青琐。

繁丝蹙金蕊,高燄当炉火。

剪刻彤云片,开张赤霞裹。

烟轻琉璃叶,风亚珊瑚朵。

受露色低迷,向人娇婀娜。

酡颜醉后泣,小女妆成坐。

艳艳锦不如,夭夭桃未可。

晴霞畏欲散,晚日愁将堕。

结植本为谁,赏心期在我。

采之谅多思,幽赠何由果。

形式: 古风 押[哿]韵

思归乐

山中思归乐,尽作思归鸣。

尔是此山鸟,安得失乡名。

应缘此山路,自古离人征。

阴愁感和气,俾尔从此生。

我虽失乡去,我无失乡情。

惨舒在方寸,宠辱将何惊。

浮生居大块,寻丈可寄形。

身安即形乐,岂独乐咸京。

命者道之本,死者天之平。

安问远与近,何言殇与彭。

君看赵工部,八十支体轻。

交州二十载,一到长安城。

长安不须臾,复作交州行。

交州又累岁,移镇广与荆。

归朝新天子,济济为上卿。

肌肤无瘴色,饮食康且宁。

长安一昼夜,死者如霣星。

丧车四门出,何关炎瘴萦。

况我三十二,百年未半程。

江陵道涂近,楚俗云水清。

遐想玉泉寺,久闻岘山亭。

此去尽绵历,岂无心赏并。

红餐日充腹,碧涧朝析酲。

开门待宾客,寄书安弟兄。

闲穷四声韵,闷阅九部经。

身外皆委顺,眼前随所营。

此意久已定,谁能求苟荣。

所以官甚小,不畏权势倾。

倾心岂不易,巧诈神之刑。

万物有本性,况复人性灵。

金埋无土色,玉坠无瓦声。

剑折有寸利,镜破有片明。

我可俘为囚,我可刃为兵。

我心终不死,金石贯以诚。

此诚患不至,诚至道亦亨。

微哉满山鸟,叫噪何足听。

形式: 古风

上西陵留别

□忧去国三千里,遥指江南一道云。

形式: 押[文]韵

山茶花

冷蝶寒蜂尚未来。

形式: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