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古人答焦千之伯强

我思古人兮,不古今之异时。

生兹世之谁期,欲勿思而奈何。

独斯人之不见,聊永怀而自歌。

乐吾行之舒舒,忘兹世之汲汲。

睇万里以自惊兮,岂宁俯以效拾。

载重道远兮,予欲行而谁与。

累九鼎以自重兮,顾尪羸之弗举。

矫身以为衡兮,权世之重轻。

广道以为路兮,听人之来去。

形式: 古风

翻译

我怀念古人啊,超越了时间的界限。
在这个世上,期待着与谁相遇,想要停止思念却无法做到。
独自一人,想念那些已逝的人,只能长久怀念并自我吟唱。
享受我行进的从容,忘却世间匆忙的追求。
远望万里,内心震惊,怎甘心低头效仿他人。
道路漫长且负载重,我想前行,却不知与谁同行。
试图用九鼎加重自身,却发现虚弱无力难以承载。
调整自己作为衡量,权衡世间的得失轻重。
拓宽道路作为路径,倾听人们的来来往往。

注释

古人:古代贤人或理想中的形象。
异时:不同的时代。
兹世:这个世间。
期:期待。
永怀:长久怀念。
舒舒:从容不迫的样子。
汲汲:急切、忙碌。
效拾:模仿、效仿。
重道:道路的重量感。
九鼎:古代象征权威的重器,这里比喻重负。
尪羸:瘦弱无力。
矫身:矫正身体,比喻调整心态。
衡:平衡,衡量标准。
广道:宽阔的道路,象征广阔的视野。
听人:倾听他人的意见。

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古人的怀念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开篇即提出“我思古人兮,不古今之异时”,直接点明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人们的向往,同时也反衬出对当下时代差异的感慨。

“生兹世之谁期,欲勿思而奈何”一句,流露出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奈和矛盾。尽管不愿意沉浸于过往,但又无法割舍这份思念。

接着,“独斯人之不见,聊永怀而自歌”显示了诗人面对这种情感的处理方式——通过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内心世界,这也是古代文人们常用的情感宣泄方式之一。

“乐吾行之舒舒,忘兹世之汲汲”则描绘出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快乐地前行,不再被现实的烦恼所困扰。

“睇万里以自惊兮,岂宁俯以效拾”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胸襟,他不愿意低头去做那些卑微的事情,而是希望能够仰望远方,追求更高的目标。

“载重道远兮,予欲行而谁与”一句,则流露出诗人对于自己理想之路的孤独感。尽管道路艰辛漫长,但他还是希望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前进。

“累九鼎以自重兮,顾尪羸之弗举”此处则是诗人用重量级别最高的九鼎来比喻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品格,他在强调自己虽然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依然坚持着自己的原则不屈服于外界。

“矫身以为衡兮,权世之重轻”一句,诗人将自己的身体比作天平,用来衡量世事的轻重,这也反映出他在面对复杂世界时所保持的清醒和公正态度。

最后,“广道以为路兮,听人之来去”则是诗人希望能够开辟一条宽阔的大道,让人们自由地来往。这不仅是在描绘心中的理想世界,也是在表达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古人的怀念和现实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坚守自我、追求理想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流露出时代背景下的孤独感和无奈。

收录诗词(477)

王令(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 生卒年:1032~1059

相关古诗词

我策我马寄王介甫(其一)

我策我马将安从,人之冲冲谁适逢,言归于东。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我策我马寄王介甫(其二)

我策我马将安求,人之悠悠谁适谋,言东之游。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良农

良农手足胝,老贾不亲犁。

歉岁糠糟绝,高门犬马肥。

天心不宜咎,人理自谁尸。

安得悠悠者,来同予一悲。

形式: 五言律诗

还东野诗

吾于古人少所同,惟识韩家十八翁。

其辞浩大无崖岸,有似碧海吞浸秋晴空。

此老颇自负,把人常常看。

于时未尝有誇诧,只说东野口不乾。

我生最迟暮,不识东野身。

能得韩老低头拜,料得亦是无量文章人。

前日杜子长,借我孟子诗。

三日三夜读不倦,坐得脊折臀生肢。

旁人笑我苦若是,何为竟此故字纸。

童子请我愿去烧,此诗苦涩读不喜。

吾闻旁人笑,叹之殊不已。

又畏童子言,藏之不敢示。

奈何天下俱若然,吾与东野安得不泯焉。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