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清代诗人韩菼所作,名为《被命修一统志先师司寇公完书也感而有作三首(其三)》。诗中描绘了诗人再次造访碧山堂时的感慨与思绪。
首句“踏红重到碧山堂”,以“红”字渲染出一种热烈而略带伤感的氛围,暗示诗人对往昔时光的怀念。接着,“叹息音容未渺茫”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面对物是人非的场景时内心的哀叹,音容笑貌虽已不在,但记忆中的美好并未消散。
“佳句壁间枯落墨,小松阶下惨成行”两句,通过描述墙壁上干枯的墨迹和阶下孤零零的小松树,进一步强化了时间流逝、物换星移的意象,同时也暗含着对逝去岁月的深深怀念。
“少孙敢附龙门末,后郑常依马帐旁”两句,运用典故,借以表达自己虽无法达到前辈的高度,但依然追随在他们的足迹之后,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与追慕之情。
最后,“犹是旧游风月地,孤灯夜雨照凄凉”两句,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身处昔日游历之地,却只有孤灯相伴,夜雨倾洒,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
整首诗通过对环境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个人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与对先贤的敬仰之情,语言凝练,情感真挚,是一首富有深意的怀旧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