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龙二年余自门下平章事削阶授江州员外司马寻拜襄州刺史春日赴襄阳途中言志

余本燕赵人,秉心愚且直。

群籍备所见,孤贞每自饬。

徇禄期代耕,受任亦量力。

幸逢休明时,朝野两荐推。

一朝趋金门,十载奉瑶墀。

入掌迁固笔,出参枚马词。

吏部既三践,中书亦五期。

进无负鼎说,退惭补衮诗。

常恐婴悔吝,不得少酬私。

嗷嗷路傍子,纳谤纷无已。

上动明主疑,下贻大臣耻。

毫发顾无累,冰壶邈自持。

天道何期平,幽冤终见明。

始佐庐陵郡,寻牧襄阳城。

彤帏荷新宠,朱黻蒙旧荣。

力薄惭任重,恩深知命轻。

饬徒留前路,行子悲且慕。

犹闻长乐钟,尚辨青门树。

慈亲不忍诀,昆弟默相顾。

去去勿重陈,川长日云暮。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的仕途经历和内心世界。开篇即以“余本燕赵人,秉心愚且直”表明了作者自视为北方燕赵之地的人,性格直率而不工于心计。紧接着,“群籍备所见,孤贞每自饬”显示了作者广泛阅读,保持个人操守的特点。

在仕途方面,诗人写道“徇禄期代耕,受任亦量力”,说明他在官场中的进退有度,考虑个人能力与职责匹配。幸遇良好的时机,“朝野两荐推”表明他得到了上下的推荐和支持。

随后,诗人描述了自己从“一朝趋金门”到“十载奉瑶墀”的仕途历程,以及在吏部、中书等部门的工作经历。这些细节展示了作者官宦生涯中的升迁与贡献。

然而,在仕途之外,诗人也表达了对过往行为的反思和担忧,“进无负鼎说,退惭补衮诗”说明他对于过去可能存在的不足感到歉意,并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来弥补。同时,他害怕自己的过失会导致私心、私利的指责,“常恐婴悔吝,不得少酬私”。

接下来,诗人写到了自己在仕途中的遭遇和感受,如“嗷嗷路傍子,纳谤纷无已”,表现了他面对诽谤时的无奈与困扰。这种境况不仅影响到上级领导的信任,也让身为大臣的自己感到羞愧。

诗人随后表达了一种超脱的心态,“毫发顾无累,冰壶邈自持”,显示了他对于仕途恩怨的淡然。最后,他坚信天道终将明朗,冤屈终会得到昭雪。

在末尾部分,诗人回忆起自己曾经担任过庐陵郡和襄阳城的职务,以及受到的宠爱与荣耀。他深知自己的能力有限,对于重大的责任感到惭愧,同时也感激皇恩轻薄。告诫后辈要保留前行的教训,自己则是带着悲凉和怀念的心情离去。

诗中最后几句,“犹闻长乐钟,尚辨青门树。慈亲不忍诀,昆弟默相顾”表现了诗人对家庭的眷恋之情,以及对于远方家人的思念。而“去去勿重陈,川长日云暮”则是诗人对未来的一种期待和祝愿。

收录诗词(32)

崔湜(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朝宰相,中书侍郎崔仁师之孙。户部尚书崔挹之子。出身于博陵崔氏安平房,进士及第,曾参与编纂《三教珠英》,先后依附于武三思、上官婉儿,由考功员外郎累迁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后因典选受贿被贬为江州司马,不久又起复为尚书左丞。唐中宗驾崩后,依附韦皇后,改任吏部侍郎。唐隆政变后,他又依附太平公主,升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并进中书令。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铲除太平公主,被流放岭南,途中被赐死。时年四十三岁

  • 字:澄澜
  • 籍贯: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县)
  • 生卒年:shí)(671年-713年

相关古诗词

塞垣行

疾风卷溟海,万里扬砂砾。

仰望不见天,昏昏竟朝夕。

是时军两进,东拒复西敌。

蔽山张旗鼓,间道潜锋镝。

精骑突晓围,奇兵袭暗壁。

十月边塞寒,四山冱阴积。

雨雪雁南飞,风尘景西迫。

昔我事讨论,未尝怠经籍。

一朝弃笔砚,十年操矛戟。

岂要黄河誓,须勒燕然石。

可嗟牧羊臣,海上久为客。

形式: 古风

冀北春望

回首览燕赵,春生两河间。

旷然万里馀,际海不见山。

雨歇青林润,烟空绿野闲。

问乡何处所,目送白云还。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襄城即事

子牟怀魏阙,元凯滞襄城。

冠盖仍为里,沙台尚识名。

山光晴后绿,江色晚来清。

为问东流水,何时到玉京。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长至日上公献寿

应律三阳首,朝天万国同。

斗边看子月,台上候祥风。

五夜钟初动,千门日正融。

玉阶文物盛,仙仗武貔雄。

率舞皆群辟,称觞即上公。

南山为圣寿,长对未央宫。

形式: 排律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