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公丛竹歌

世人见竹不解爱,知君种竹府城内。

此君托根幸得地,种来几时闻已大。

盛暑翛翛丛色寒,闲宵槭槭叶声乾。

能清案牍帘下见,宜对琴书窗外看。

为君成阴将蔽日,迸笋穿阶踏还出。

守节偏凌御史霜,虚心愿比郎官笔。

君莫爱南山松树枝,竹色四时也不移。

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

形式: 古风

翻译

世人见到竹子却不懂得欣赏,殊不知您在府城内种植着竹林。
这竹子幸运地找到了扎根之地,不知何时已经茁壮成长。
炎炎夏日里竹丛依然显得清凉,宁静夜晚中竹叶声干爽悦耳。
它能让书案上的公文时光变得清新,在帘下即可看见;适合对着窗外的琴与书卷。
为了您它已成荫足以遮挡烈日,新笋穿阶而出又踏回地面。
它坚守节操堪比御史的严正,虚心则愿与郎官的笔直相比。
您不必只爱南山上的松树枝,竹子四季常青从不改变。
寒冬中草木皆黄落凋零,唯有竹子依然青翠,这时您才会明白。

注释

世人:普通人。
竹:这里指竹子,象征坚韧和高洁。
君:指您,尊敬的对方。
府城:指城市中的官府或住宅区。
托根:扎根,比喻找到安身之处。
翛翛:形容风声或其他声音清越。
槭槭:模拟风吹叶动的声音。
案牍:指公文、文书工作。
成阴:形成树荫,比喻提供庇护。
迸笋:新长出的竹笋突破地面。
守节:保持节操,比喻坚定不移。
御史:古代官职,以正直著称。
虚心:竹子中空,比喻谦虚。
郎官:古代官职,这里象征正直的官员。
南山:泛指远处的山,常用于诗歌中象征远方或理想之地。
黄落:枯黄凋落,形容秋冬季节植物的景象。

鉴赏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丛竹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朋友知音的珍视和期待。"世人见竹不解爱,知君种竹府城内"两句点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竹子的美好,只有知己才能深刻领会其意境,并在府城内细心培育。

"此君托根幸得地,种来几时闻已大"表明这位朋友的竹子因得到良好的土壤而茁壮成长,时间不久就传闻四方。"盛暑翛翛丛色寒,闲宵槭槭叶声乾"描绘出即便是在炎热的夏季,丛竹仍旧保持着清凉的颜色和干爽的叶声,营造了一种超然于世俗之外的意境。

"能清案牍帘下见,宜对琴书窗外看"则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在这清新的环境中,伴随着竹影与流水,享受琴瑟和书卷带来的雅致生活。"为君成阴将蔽日,迸笋穿阶踏还出"显示出了竹子对阳光的渴望,即便是它能够成为遮挡日光的屏障,也仍旧要不断向上生长,以获取更多的阳光。

"守节偏凌御史霜,虚心愿比郎官笔"表达了诗人对于品德高洁、坚守节操之士的崇敬之情,并希望自己的内心能如同竹子一般纯净无瑕。最后两句"君莫爱南山松树枝,竹色四时也不移。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则是对朋友的一种劝告和表达自己对于竹子的赞美,即便是在严冬之际,其他草木都已凋零,只有竹子依旧保持着它的绿色,象征着一种坚韧不拔、四季如一的品格。

收录诗词(395)

岑参(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边塞诗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籍贯:南阳
  • 生卒年:约715-770年

相关古诗词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形式: 古风

郊行寄杜位

崷崒空城烟,凄清寒山景。

秋风引归梦,昨夜到汝颍。

近寺闻钟声,映陂见树影。

所思何由见,东北徒引领。

形式: 古风 押[梗]韵

青山峡口泊舟怀狄侍御

峡口秋水壮,沙边且停桡。

奔涛振石壁,峰势如动摇。

九月芦花新,弥令客心焦。

谁念在江岛,故人满天朝。

无处豁心胸,忧来醉能销。

往来巴山道,三见秋草彫。

狄生新相知,才调凌云霄。

赋诗析造化,入幕生风飙。

把笔判甲兵,战士不敢骄。

皆云梁公后,遇鼎还能调。

离别倏经时,音尘殊寂寥。

何当见夫子,不叹乡关遥。

形式: 古风 押[萧]韵

青门歌送东台张判官

青门金锁平旦开,城头日出使车回。

青门柳枝正堪折,路傍一日几人别。

东出青门路不穷,驿楼官树灞陵东。

花扑征衣看似绣,云随去马色疑骢。

胡姬酒垆日未午,丝绳玉缸酒如乳。

灞头落花没马蹄,昨夜微雨花成泥。

黄鹂翅湿飞转低,关东尺书醉懒题。

须臾望君不可见,扬鞭飞鞚疾如箭。

借问使乎何时来,莫作东飞伯劳西飞燕。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