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春望

淼茫积水非吾土,飘泊浮萍自我身。

身外信缘为活计,眼前随事觅交亲。

炉烟岂异终南色,湓草宁殊渭北春。

此地何妨便终老,譬如元是九江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广阔的水面不是我的故乡,我像浮萍一样漂泊无定。
依赖于身边的缘分来生活,眼前的事物就是我寻求的亲近。
炉烟的颜色难道与终南山不同,湓草的春意岂会与渭北相异。
这里不妨就度过余生,好像原本就是九江的居民。

注释

淼茫:形容水面辽阔无边。
积水:积聚的水。
浮萍:生长在水面的植物,常比喻漂泊无定的生活。
自我身:指自身。
身外:身体之外,引申为生活之外。
信缘:相信缘分。
活计:谋生的方式。
眼前:当前,目前。
随事:随遇而安的事情。
觅交亲:寻找亲近的人或事物。
炉烟:炉火产生的烟。
终南:终南山,中国的名山。
湓草:湓江边的草,湓,古水名。
宁殊:岂会不同。
渭北:渭河以北的地方。
此地:这个地方。
何妨:为何不可以。
终老:度过一生。
九江人:指居住在九江的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异乡漂泊的生活状态和心境,表达了一种淡然处世、顺其自然的哲学态度。"淼茫积水非吾土,飘泊浮萍自我身",通过对比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表明了诗人在外漂泊的生活现状,如同浮萍随波逐流,没有固定的根基。

接下来的"身外信缘为活计,眼前随事觅交亲"则透露出诗人对于人际关系处理的一种态度,即把握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人际互动,保持适度的社交,以此作为生存于世的策略。

"炉烟岂异终南色,湓草宁殊渭北春"两句,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感受。即便是同样的季节,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景象和气息,这也反映出诗人的观察细致和感受丰富。

最后的"此地何妨便终老,譬如元是九江人"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异乡生活的一种接受和顺应。既然身处其中,不如心安理得,也就当这是自己的家乡一样,这种心态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束缚的豁达。

总体来看,此诗通过对自然环境、个人处境及人际关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在异乡所保持的心灵自在与生活智慧。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二月五日花下作

二月五日花如雪,五十二人头似霜。

闻有酒时须笑乐,不关身事莫思量。

羲和趁日沈西海,鬼伯驱人葬北邙。

只有且来花下醉,从人笑道老颠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人定

人定月胧明,香消枕簟清。

翠屏遮烛影,红袖下帘声。

坐久吟方罢,眠初梦未成。

谁家教鹦鹉,故故语相惊。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入峡次巴东

不知远郡何时到,犹喜全家此去同。

万里王程三峡外,百年生计一舟中。

巫山暮足沾花雨,陇水春多逆浪风。

两片红旌数声鼓,使君艛艓上巴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八月十五日夜同诸客玩月

月好共传唯此夜,境闲皆道是东都。

嵩山表里千重雪,洛水高低两颗珠。

清景难逢宜爱惜,白头相劝强欢娱。

诚知亦有来年会,保得晴明强健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