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所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和对人生世事的哲理思考。
“秋来闲兴每登临”一句,描绘出诗人在秋天里经常攀登高处,以便欣赏周遭的风光。这里,“秋来”即是季节之转,也带有一丝凉意;“闲兴”则表明诗人的心境,是一种超脱世俗纷扰后的自在与愉悦。
“因叩精蓝望碧岑”中的“叩”字,意味着轻敲门扉,引出下文的意境,而“精蓝”和“碧岑”则是对山色的描绘,“精蓝”可能指的是天空或远处山峰呈现出的深蓝色,而“碧岑”则明示了山峦的翠绿。
接下来的“强策羸骖寻水石,忽惊幽鸟下烟林”两句,诗人描述自己骑着马(这里用了“羸骖”来形容马的瘦弱,但仍不失其健壮)在山间小路上缓行,寻找清澈的溪水和坚硬的岩石。突然之间,一群隐藏在烟雾缭绕的林中之鸟儿惊飞而起,这景象既富有生动性,也映射出诗人对自然界细腻感受的能力。
“同时览物悲欢异,自古忘名趣向深”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景观时的复杂情感。诗中虽未明言,但可推知诗人在欣赏山水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人间悲喜交加的情怀,以及历史长河中的无常。而“自古忘名趣向深”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世俗功名利禄,追求精神世界深度的向往。
最后两句,“安得湖山归我手,静看云意学无心”,是诗人的一种愿景和心境。这里,“安得”表达了一种渴望,而“湖山归我手”并非字面上的占有,而是一种精神上的融合与统一。紧接着的“静看云意学无心”则是在这种境界中观察云的变化,学习到一种顺其自然、不强加于物、不刻意追求的心态。
这首诗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然美与精神自在的追求,以及他那种超脱世俗、达观人生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