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庐山山阳七咏(其三)简寂观

山行但觉鸟声殊,渐近神仙简寂居。

门外长溪净客足,山腰苦笋助盘蔬。

乔松定有藏丹处,大石仍存拜斗馀。

弟子苍髯年八十,养生世世授遗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翻译

在山中行走只觉得鸟鸣特别悦耳,渐渐接近了神仙居住的清静之地。
门外长长的溪流洗净了旅人的疲惫,山腰的苦竹为餐桌上增添了一份朴素的菜肴。
高大的松树下必定隐藏着炼丹的秘境,巨大的石头上还留有礼拜北斗的痕迹。
那位满头白发的弟子已年过八十,他一生致力于养生之道,将师传的秘诀世代相传。

注释

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但觉:只觉得。
鸟声殊:鸟鸣特别。
简寂居:清静的住所。
门外:门外边。
长溪:长长的溪流。
净客足:洗净疲惫。
苦笋:苦竹。
乔松:高大的松树。
藏丹处:炼丹的秘境。
拜斗:礼拜北斗。
馀:痕迹。
弟子:弟子。
苍髯:满头白发。
养生:养生之道。
遗书:传世的秘诀。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游历庐山时,对简寂观的描绘和感悟。诗人以山行中听到的鸟鸣声开始,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仿佛接近了神仙居住的简寂之地。他注意到门外清澈的溪流洗涤着行人的尘埃,而山腰的苦笋则为餐食增添了野趣,增添了自然之美的享受。

诗人进一步想象简寂观内可能隐藏着修炼仙丹的秘境,以及大石上可能留有古人礼拜北斗的痕迹,这些细节增添了神秘与历史感。最后,他提及简寂观的弟子是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已经八十多岁,却依然传承着养生之道,这体现了道家追求长生不老的精神和知识的世代相传。

整首诗通过描绘景物和人物,展现了庐山简寂观的宁静与深远,以及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表达了诗人对这种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知识传承的敬意。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游庐山山阳七咏(其二)漱玉亭

山回不见落银潢,馀溜喧豗响石塘。

目乱珠玑溅空谷,足寒雷电绕飞梁。

入瓶铜鼎春茶白,接竹斋厨午饭香。

从此出山都不弃,满田粳稻插新秧。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游净因院寄琏禅师

岁月潜消日里冰,依然来见佛堂灯。

此身已自非前我,问法何妨似旧僧。

洒面飞泉时点点,压池苍石尚层层。

遥知近爱金山好,江水煎茶日几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登上水关

淇水沄沄入禁城,城楼中断过深清。

空郊南数牛羊下,落日回瞻观阙明。

岁月逼人行老大,江湖发兴感平生。

画舫早晚笼新屋,慰意来看水面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熙宁壬子八月于洛阳妙觉寺考试举人及还道出嵩少之间至许昌共得大小诗二十六首.登嵩山十首(其四)醒心泉

上山苦饥渴,中道得寒泉。

举瓢石窦响,入口烦痾痊。

洑流去不见,落涧声锵然。

莫归复相值,相从下平川。

形式: 古风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