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都冬日会诸同年宴郑家林亭

盛时陪上第,暇日会群贤。

桂折因同树,莺迁各异年。

宾阶纷组佩,妓席俨花钿。

促膝齐荣贱,差肩次后先。

助歌林下水,销酒雪中天。

他日升沈者,无忘共此筵。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翻译

盛世之时我陪侍在权贵之侧,闲暇之日与众才俊聚会。
如桂花般的人才因同处一棵树下而相聚,如黄莺般的人物各在不同的年华升迁。
宾客的台阶上装饰着彩色的绶带,歌妓们席间宛如花朵镶嵌的饰品。
无论尊卑贵贱都促膝相谈,按地位高低依次排列。
伴着林下的流水助兴歌唱,以雪中的天空消解酒意。
将来不论谁升迁谁沉沦,都不要忘记我们曾共度的这场盛宴。

注释

盛时:繁荣昌盛的时代。
上第:权贵,高官的地位。
群贤:众多的贤能之人。
桂折:比喻人才出众。
莺迁:黄莺迁徙,常喻指人的升迁。
宾阶:宾客站立的台阶。
组佩:古代官员和士人佩戴的彩色丝带,象征身份。
妓席:指宴会上的歌妓或乐妓。
花钿:古代妇女面部的装饰物,这里形容女子美丽。
促膝:形容亲密交谈,膝盖挨着膝盖。
差肩:肩膀相靠,形容位置的前后。
销酒:以美景助兴,使酒意消解。
升沈:升迁与沉沦,指仕途的起落。
筵:宴会,酒席。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在东京(今开封)举行的冬日宴会,聚集了众多文人雅士。诗中通过对景物的细腻刻画和活动的情景再现,展现了当时文人间的交游之乐与情谊。

“盛时陪上第,暇日会群贤。”表明是在一个繁华时期,在闲暇的日子里,与一群才智之士相聚。这里的“上第”指的是高级官员或社会上的尊贵人物,“群贤”则是对与会者的敬称。

“桂折因同树,莺迁各异年。”诗人通过对桂枝和莺鸟的描写,传达了友谊长存的情感。桂子象征着坚贞不渝的友情,而莺鸟则是离别和怀念的象征。这两句诗既表明了聚会时的情谊,也暗示了时光流逝、人事变迁。

“宾阶纷组佩,妓席俨花钿。”这里描绘的是宴会现场的热闹景象,“宾阶”指来宾所站之处,“纷组佩”形容珍贵的佩饰交错杂陈;“妓席”则是坐着的女伎,“俨花钿”表达了她们华丽的装扮和精美的首饰。

“促膝齐荣贱,差肩次后先。”这两句诗强调了宴会上宾主之间平等无别、互相尊重的气氛。“促膝”意味着亲密无间,“齐荣贱”则表明无论地位高低都能享受同样的荣誉;“差肩次后先”进一步强调了宴会上的平等和自由。

“助歌林下水,销酒雪中天。”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增添了宴会的诗意与画意。“林下水”和“雪中天”营造了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同时也反映出宴会的愉悦和宁静。

最后,“他日升沈者,无忘共此筵。”表达了对这次聚会美好记忆的珍视,以及希望即使在未来的岁月里,也不要忘记今天共同享受的欢乐时光。这里的“他日”指的是将来,“升沈者”意味着无论未来如何变迁,“共此筵”则是对这次聚会的深情留恋。

整首诗通过对宴会场景和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唐代文人之间的情谊与交游之乐,同时也反映出了诗人对友情和美好时光的珍视。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东楼南望八韵

不厌东南望,江楼对海门。

风涛生有信,天水合无痕。

鹢带云帆动,鸥和雪浪翻。

鱼盐聚为市,烟火起成村。

日脚金波碎,峰头钿点繁。

送秋千里雁,报暝一声猿。

已豁烦襟闷,仍开病眼昏。

郡中登眺处,无胜此东轩。

形式: 排律 押[元]韵

去岁罢杭州今春领吴郡惭无善政聊写鄙怀兼寄三相公

为问三丞相,如何秉国钧。

那将最剧郡,付与苦慵人。

岂有吟诗客,堪为持节臣。

不才空饱暖,无惠及饥贫。

昨卧南城月,今行北境春。

铅刀磨欲尽,银印换何频。

杭老遮车辙,吴童扫路尘。

虚迎复虚送,惭见两州民。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发白狗峡次黄牛峡登高寺却望忠州

白狗次黄牛,滩如竹节稠。

路穿天地险,人续古今愁。

忽见千花塔,因停一叶舟。

畏途常迫促,静境暂淹留。

巴曲春全尽,巫阳雨半收。

北归虽引领,南望亦回头。

昔去悲殊俗,今来念旧游。

别僧山北寺,抛竹水西楼。

郡树花如雪,军厨酒似油。

时时大开口,自笑忆忠州。

形式: 排律 押[尤]韵

对酒自勉

五十江城守,停杯一自思。

头仍未尽白,官亦不全卑。

荣宠寻过分,欢娱已校迟。

肺伤虽怕酒,心健尚誇诗。

夜舞吴娘袖,春歌蛮子词。

犹堪三五岁,相伴醉花时。

形式: 排律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