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崇尚高洁的意境。开篇即提及远古圣君尧舜,通过对他们禅功与锡命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于理想政治状态的向往。接着,“九州方奠画”和“万壑遂横疏”,则是在描绘一片广阔而又自然的景象,其中“奠画”暗示着天下太平之时,疆域划定,而“横疏”则是山川河流交织成一幅自然美丽的图画。
“受箓尝开洞”、“过门不下车”,显示了作者对于道家清静无为的生活态度的向往。这里的“受箓”可能指的是受封禅让,表明一种精神层面的超脱;而“过门不下车”则是形象地描绘了一种不与世俗接触,不被尘世所牵绊的情状。
“诸侯会玉帛”,这是古代朝贡的场景,而“沧海荐图书”,则是在说远方的使者带来了地方的地图和文献,显示了中央对四方的统辖和了解。此处可能在表达一种理想中的政治秩序。
接下来的“玄默将遗世”、“崇高亦厌居”,则是作者表达自己对于超然物外、不为名利所动的心境。这里,“玄默”意味着深远而又神秘,“崇高”则是指精神上的高洁,而“厌居”则是在说即便是在这样一种高洁的状态中,作者也感到了一种孤独和寂寞。
“耘田自有鸟”,这是形象地描绘了自然界的和谐与丰饶,而“浚泽岂为鱼”,则是在表达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这里,“耘田”即是开垦田地,意味着生产活动,而“自有鸟”则显示了自然生态的平衡;“浚泽”指的是水泽之美,而“岂为鱼”则是在说作者对于物欲的超脱。
“家及三王嗣”,这里的“三王”可能是指夏、商、周三代,作者在表达一种对古代盛世的怀念和追思。而“殷囚百代如”,则是在说这种理想的政治状态能够持续数百年。
“灵容肃清宇”,这是形象地描绘了一种庄严而又清净的环境,而“衮服闭荒墟”则是在表达一种对于过往文明的怀念。这里,“灵容”意味着神秘和庄严,“肃清宇”则是在说一种精神上的洁净;“衮服”是古代帝王的礼服,而“闭荒墟”则是在形象地描绘了一种对于过往历史的封存。
最后,“枣径愁云暮”,这里的“枣径”可能指的是一条幽静的小路,充满了落叶,给人以秋意浓厚之感,而“松扉撤祭馀”,则是在表达一种对于古代先贤的怀念和祭奠。这里,“愁云暮”是在说时间的流逝和心中的忧虑;“松扉”即是门扉,常用来比喻家宅,而“撤祭馀”则是在说一种对于过往的告别。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古代圣君、道家生活态度等多个层面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超脱尘世、高洁自守和怀旧思念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