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朱子蓉归嘉兴兼柬其兄子葆

七年之间三别子,两在山中一城里。

休论心迹未能并,可惜头颅只如此。

风尘拓落何所为,东溪片月当茅茨。

老兄能歌弟能和,松花酒熟清堪携。

北方苦旱南征伐,无事区区一吴越。

高天且陨不自忧,杞国狂夫空白发。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恭尹创作的《送朱子蓉归嘉兴兼柬其兄子葆》。诗中描绘了诗人与友人朱子蓉分别的情景,以及对友人兄长子葆的寄语。

首句“七年之间三别子”,表达了诗人与友人频繁离别的感慨,七年之内三次分别,情感深厚。接着“两在山中一城里”描述了分别地点的变化,既有山野的宁静,也有城市的喧嚣,展现了生活的多面性。

“休论心迹未能并,可惜头颅只如此。”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情感的深切理解,虽然心绪难以完全相通,但对彼此的关怀与思念却深藏心底。诗人感叹岁月流逝,岁月无情,只能以头颅(象征生命)来寄托对友人的思念。

“风尘拓落何所为,东溪片月当茅茨。”诗人借景抒情,以东溪的月色和茅屋的静谧,反衬出人生的漂泊与孤独。月色如洗,映照着诗人内心的寂寞与迷茫。

“老兄能歌弟能和,松花酒熟清堪携。”这里描绘了一幅温馨的画面,老友能歌,子葆能和,共同享受着松花酒的醇香,体现了友情的深厚与生活的乐趣。

“北方苦旱南征伐,无事区区一吴越。”诗人通过对比北方的干旱与南方的征战,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时,“无事区区一吴越”也暗示了对琐碎事务的厌倦,渴望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高天且陨不自忧,杞国狂夫空白发。”最后两句以高天陨星不忧为喻,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淡然态度。同时,将自己比作杞国的狂夫,因忧虑国家大事而白发苍苍,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关切与忧虑。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友情的珍视,也有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世界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收录诗词(1900)

陈恭尹(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汉族。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清初诗人,与屈大均、梁佩兰同称岭南三大家。又工书法,时称清初广东第一隶书高手。有《独漉堂全集》,诗文各15卷,词1卷

  • 字:元孝
  • 籍贯:广东顺德县(今佛山顺德区)龙山乡
  • 生卒年:1631 ~1700

相关古诗词

赠萧壮行

朝来白发梳千下,一卷道书眠亦把。

谁是人间无累人,君乃闲中最闲者。

芒鞋短袷坐新秋,不冠不袜轻王侯。

城中馆舍非不美,归心思濯淩溪流。

淩溪流水清如酒,子善为箕孙酌斗。

门前一步是风波,身后千秋我何有。

形式: 古风

登大士岩纪事

寒来未试登山脚,积雨初消好行乐。

大士岩前一揖馀,四望风光殊不恶。

川原百里辨纤毫,渚稻皆收野岸高。

人家小梅日皦皦,疏林赤叶风飕飕。

龙江水绕山根出,诸峰秀美真无匹。

上悬峭壁下崎岩,森若文人多气骨。

何来五色罗浮禽,飞鸣下上好其音。

洞天福地不栖息,得无有意来相寻。

朱明洞口华台寺,十九年前山里事。

出山如送入山迎,三人见者今馀二。

岂有他奇副昔闻,巅毛种种日争新。

临高且共命尊酒,不使仙禽笑妄人。

形式: 古风

朱廉斋以张穆之画册索题为作磨痒马歌赠其象郡之行

铁桥老笔多生趣,画马解作痒磨树。

三足作力一足拳,短鬣萧萧首回顾。

兰筋不动尾丝垂,竹耳双高目光怒。

吁嗟神物宜千里,散放平皋独何故。

战士场中不一嘶,瑶池可到谁为御。

虽辞衔勒得天真,未免蹉跎损高步。

古今万物一马也,朱公索我为长句。

顿觉风生尺幅间,疏林叶脱天霜露。

海头一州大如斗,骏足骖驔岂堪驻。

何不负图自出圣人前,何不籋云直上高天路。

世间岂无伯乐与王良,为君歌此画马章。

形式: 古风

集长寿禅林咏西番莲花歌

西方佛有青莲眼,西番花有青莲产。

朱丝作蔓碧玉英,缭绕疏篱意何限。

世间只尚紫与黄,此花无色能久长。

百花香者争高价,此花不售自开谢。

唯有幽人最惬怀,竟日盘桓倚僧舍。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