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僧人释今无所作,名为《答丹霞诸兄四章》中的第二章,主题围绕着对“天心至公”与“英雄气概”的探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对比手法,展现出诗人对于人生、世事以及自我价值的深刻思考。
首句“南溟雷雨动蛟龙”,以南洋的大海和雷雨象征着动荡与变化,蛟龙则代表了力量与潜能,暗示着在风云变幻的世界中,个体的力量与潜力被激发。接着,“时节天心有至公”一句,点明了宇宙间存在着公正无私的力量,即“天心至公”,强调了公平与正义的重要性。
“祇见出头凌佛祖,更无退席让英雄”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对那些敢于超越常规、追求卓越的人的赞美,同时也暗含了对社会中某些不公现象的批判。这里“出头凌佛祖”比喻超越常人,而“退席让英雄”则是对那些愿意为他人着想、谦逊退让的英雄行为的颂扬。
“微生究过毛难擢,宝镜羞人态未工”两句,进一步深化了对个人成长与自我完善的主题。前句“微生究过毛难擢”意味着即使是最微小的生命,也应不断追求成长与进步,而不应满足于现状;后句“宝镜羞人态未工”则以宝镜自喻,强调了自我反省与提升的重要性,同时表达了对自己未能达到完美状态的羞愧之情。
最后,“此意廿年消不尽,依依双眼白云中”两句,总结了全诗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句话既是对过去经历的回顾,也是对未来追求的期许,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思熟虑。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社会现象和个人情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价值、社会公正以及自我完善的深刻思考,语言精炼,寓意深远,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