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瞻题张公诗卷后

世俗甘枉尺,所愿求直寻。

不知一律讹,大乐无完音。

见利心自摇,虑害安得深。

至人不妄言,淡如朱丝琴。

悲伤感旧俗,不类骚人淫。

又非避世翁,闵嘿遽阳瘖。

嘐嘐晨鸡鸣,岂问晴与阴。

世人积寸木,坐使高楼岑。

晚岁卧草庐,谁听梁甫吟。

它年楚倚相,傥能记愔愔。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翻译

世俗之人甘愿曲意逢迎,只求找到公正之道。
却不知世间常有偏差,真正的和谐音乐中没有完美的音符。
见到利益内心就动摇,怎能深入考虑可能的损害。
品德高尚的人不会随意说话,如同淡雅的朱丝琴声。
他们的悲伤源于对旧习俗的感慨,并非像文人般过度沉迷。
他们并非隐士,只是沉默寡言,而非失语。
清晨的鸡鸣声响起,哪管天气是晴是阴。
世人积累点滴,却让高耸的楼宇变得压抑。
晚年居住在茅屋,又有谁来倾听他们的悲歌。
或许未来能有楚国宰相,记住他们宁静的心声。

注释

枉尺:曲意逢迎。
直寻:公正之道。
一律讹:世间偏差。
大乐:和谐音乐。
完音:完美音符。
摇:动摇。
至人:品德高尚的人。
朱丝琴:淡雅的琴声。
骚人:文人。
闵嘿:沉默寡言。
阳瘖:失语。
嘐嘐:清晨鸡鸣声。
晴与阴:天气好坏。
寸木:点滴积累。
梁甫吟:悲歌。
它年:未来某时。
愔愔:宁静的心声。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作品,以次韵的形式回应兄长苏轼为张公诗卷所作的题跋。诗中表达了对世俗追求功利、曲意逢迎的批评,强调了真实和纯粹的重要性。诗人认为,真正的智者不会随意言说,他们的淡泊如同朱丝琴般纯净。他感慨于现代社会风气的浮躁,不像古代文人那样过度沉溺情感。诗人并不避世,而是保持内心的宁静,如同晨鸡报晓,不问外界阴晴。他批评世人过于计较,以至于忽视了精神层面的追求,晚年即使生活简朴,也希望能有人理解他的深思。最后,诗人期待未来能有像楚国宰相那样的人物,能够欣赏并理解自己的深沉情怀。整首诗寓言深刻,富有哲理。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次韵子瞻题薛周逸老亭

飞鸟不知穴,山鹿不知流。

薛子善饮酒,口如汲水虬。

吾观肠胃间,何异族党州。

人满地已尽,一介不可留。

谓子试饮水,一酌不再求。

谓子饮醇酒,百釂岂待酬。

酒可水不可,其说亦已悠。

以我视夫子,胸腹百丈幽。

譬如田中人,视彼公与侯。

未省破颜饮,何况裸露头。

鸱夷谓大瓠,皆饱安用浮。

多少苟自适,岂害为朋游。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次韵子瞻赠梁交左藏

彭城欲往台无檄,初喜东西合为一。

将军走马随春风,精锐千人森尺籍。

口占佳句惊众坐,手练强兵试鸣镝。

酒酣起舞花满地,醉倒不听人扶出。

归来相对如梦寐,虎踞熊经苦岑寂。

黄楼方就可同游,饮尽官厨三百石。

形式: 古风

次韵分司南京李诚之待制求酒二首(其二)

春深风雨半相和,节物令人意绪多。

中酒何须问贤圣,和诗今尚许羊何。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歌]韵

题扬州山光寺

马蹄轻蹙柳花浮,醉入淮南第一州。

不是青楼羞薄幸,自缘无锦作缠头。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