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台中友人(其二)

抱石申屠剧可怜,一庵待死伴枯禅。

湛身难诉遗民苦,殉义谁彰故部贤。

碧血纵埋非汉土,赤心不死尚唐年。

扁舟但益飘零感,过海何曾便是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鉴赏

这首诗是清朝诗人丘逢甲所作的《答台中友人(其二)》。诗中,作者以“抱石申屠剧可怜”的起笔,描绘了一位坚守节操的人物形象,可能暗指某位忠贞不渝的志士。申屠,这里可能是借代,表达了对这位人物的深深同情。

“一庵待死伴枯禅”进一步揭示了主人公孤独而坚韧的生活状态,他选择在简陋的庵中静守,与枯禅为伴,等待着生命的尽头,体现出他对理想和信仰的执着。

“湛身难诉遗民苦”表达了遗民(指亡国后流离失所的人民)的苦难,而主人公虽身处困境,却难以用言语倾诉,这体现了他的沉默与坚韧。

“殉义谁彰故部贤”则赞扬了主人公为了道义而牺牲的精神,尽管他的英勇行为可能并未被广泛认可,但他依然被视为故乡的贤者。

“碧血纵埋非汉土,赤心不死尚唐年”强调了主人公虽然身陷异域,但他的忠诚之心如同热血般永不消逝,仍然保持着对故国唐朝的深深怀念。

最后,“扁舟但益飘零感,过海何曾便是仙”以扁舟漂泊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主人公命运的感慨,以及对英雄未得仙人般超脱的惋惜,同时也寓含了对世事无常的感叹。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主人公的高尚情操和坚韧精神,同时也流露出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沉思考。

收录诗词(1810)

丘逢甲(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字吉甫,、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 字:仙根
  • 号:蛰庵
  • 籍贯:南武山
  • 生卒年:1864年~1912年

相关古诗词

答台中友人(其三)

归来谁与话酸辛,满目茫茫劫后尘。

末俗嚣凌欺客户,长官尊重薄流民。

本无旷土容安插,难恃高文济困贫。

冷守平生心迹在,朝衫零落泣孤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王姑庵绝句十六首(其一)

龙飞皇觉领诸天,衣钵曾留逊国年。

谁料凤阳陵哭后,家风传到女婵娟。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王姑庵绝句十六首(其二)

法雨香霏洗额黄,伽瑜自换故宫妆。

北风吹坠南枝月,泣对梅花礼梵王。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王姑庵绝句十六首(其三)

芳心飘泊总思明,日曜亲书作法名。

帝牒不如僧牒永,女墙残照下钟声。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