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朝诗人丘逢甲所作的《答台中友人(其二)》。诗中,作者以“抱石申屠剧可怜”的起笔,描绘了一位坚守节操的人物形象,可能暗指某位忠贞不渝的志士。申屠,这里可能是借代,表达了对这位人物的深深同情。
“一庵待死伴枯禅”进一步揭示了主人公孤独而坚韧的生活状态,他选择在简陋的庵中静守,与枯禅为伴,等待着生命的尽头,体现出他对理想和信仰的执着。
“湛身难诉遗民苦”表达了遗民(指亡国后流离失所的人民)的苦难,而主人公虽身处困境,却难以用言语倾诉,这体现了他的沉默与坚韧。
“殉义谁彰故部贤”则赞扬了主人公为了道义而牺牲的精神,尽管他的英勇行为可能并未被广泛认可,但他依然被视为故乡的贤者。
“碧血纵埋非汉土,赤心不死尚唐年”强调了主人公虽然身陷异域,但他的忠诚之心如同热血般永不消逝,仍然保持着对故国唐朝的深深怀念。
最后,“扁舟但益飘零感,过海何曾便是仙”以扁舟漂泊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主人公命运的感慨,以及对英雄未得仙人般超脱的惋惜,同时也寓含了对世事无常的感叹。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主人公的高尚情操和坚韧精神,同时也流露出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