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夏国舅

白日上升非偶尔,刹那成佛亦如然。

个中迥超声色外,恩光满目意连天。

好明廓彻非思量,一受皇书遍普贤。

江西风月光无尽,帝里真如万法圆。

当处饮吞无不足,护持秘密不休年。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翻译

太阳升起并非偶然,瞬间成佛也是如此。
这其中超越了声音和色彩,恩惠光芒满眼,心意与天空相连。
光明清晰非思维所能衡量,一旦接受天命,遍照普贤菩萨的境界。
江西的风月光辉无穷无尽,帝都的真理如同世间万物的圆满。
当下享受一切都不匮乏,守护着秘密,岁月长久不断。

注释

白日:太阳。
刹那:瞬间。
成佛:达到佛教的最高境界。
迥超:远远超过。
声色:声音和色彩,象征世俗。
恩光:慈悲的光芒。
意连天:心意与天空相接。
廓彻:明亮清晰。
思量:思考。
皇书:天命,神圣的旨意。
普贤:佛教中的菩萨名。
江西:地名,这里泛指。
帝里:京都。
真如:佛教中表示真理的概念。
万法:世间万物。
当处:当下。
饮吞:享受。
护持:保护和维护。
秘密:可能指佛法或某种机密。
不休年:持续不断。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印肃所作的《与夏国舅》,主要表达了对佛法精深和修行境界的理解。首句“白日上升非偶尔”寓意佛法的光明与提升并非偶然所得,而是通过持续修行的结果。接着,“刹那成佛亦如然”强调佛法的即时性和普遍性,即使是瞬间也可达到佛的境地。

“个中迥超声色外”描绘了佛法超越世俗感官体验的特性,暗示修行者能洞察事物本质,超脱于五欲六尘之外。“恩光满目意连天”则形容佛法的慈悲与广大,如同阳光普照,让人心怀敬畏。

“好明廓彻非思量”表达佛法的智慧光明,无法用常规思维衡量,只有通过直接领悟才能体会。“一受皇书遍普贤”暗指接受佛法教诲后,如同普贤菩萨般广行善业,普度众生。

“江西风月光无尽,帝里真如万法圆”借江西的自然景色,象征佛法的无边无际,以及在京城中佛法的圆满和完备。

最后两句“当处饮吞无不足,护持秘密不休年”强调修行者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深入领悟佛法,不断护持并实践佛法的奥秘,直至生命终结。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禅宗的视角,寓言般地阐述了佛法的深远意义和修行者的境界追求。

收录诗词(1078)

释印肃(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一一五~一一六九),俗姓余。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发,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 号:普庵
  • 籍贯:袁州宜春(今属江西)

相关古诗词

偈颂十四首(其十二)

迷指不见月,两处大誵讹。

来叩普庵老,真心岂奈何。

除非君自肯,阳春白雪歌。

毛端如来识,言说用闲多。

情忘并想尽,不断这摩诃。

形式: 偈颂 押[歌]韵

偈颂三十首(其六)

普礼三身四智佛,一念阿僧祇劫中。

身心一如遍法界,法身不灭寿无穷。

一月六旬权准则,一年四会表参同。

妄念不生无损益,五千连贯赠寰中。

所得未尝图别用,共成进纳续宗风。

初法难传忧不信,黄梅五百独卢公。

如今个个堪分付,报国资家理不穷。

莫道祖师西土出,刹那自肯即心通。

形式: 偈颂 押[东]韵

一心听佛

不闻闻了绝狐疑,三界浮嚣总不知。

泥牛入海通消息,木马横嘶贯紫微。

形式: 七言绝句

十二时歌(其十)

人定亥,坠石痴人犹捣碓。

忽然舂出古菱花,照地照天无向背。

今时人,会不会,未了先须除渴爱。

情忘想尽至无依,体若虚空非内外。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