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十四首(其十二)

迷指不见月,两处大誵讹。

来叩普庵老,真心岂奈何。

除非君自肯,阳春白雪歌。

毛端如来识,言说用闲多。

情忘并想尽,不断这摩诃。

形式: 偈颂 押[歌]韵

翻译

迷失在黑暗中看不见月亮,两个地方都有严重的错误。
前来拜访普庵老者,真诚的心意又怎能被阻挡?
除非你自愿,能唱出高雅的歌曲。
佛性的智慧如同毫毛末端般敏锐,言语表达却常常显得多余。
情感和想象都已消亡,但无法斩断这无边的真理。

注释

迷:迷失。
指:指向。
不见:看不见。
月:月亮。
两处:两个地方。
大誵讹:严重的错误。
叩:拜访。
普庵老:普庵老者。
真心:真诚的心意。
奈何:阻挡。
除非:只有当。
阳春白雪歌:高雅的歌曲(比喻深奥的佛法或智慧)。
毛端:毫毛末端(形容极其细微)。
如来:佛性。
识:智慧。
言说:言语表达。
闲多:显得多余。
情忘:情感忘却。
并:和。
想尽:想象消失。
不断:无法斩断。
摩诃:无边,广大(这里指真理或佛法的广大无边)。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僧人释印肃的作品,名为《偈颂十四首(其十二)》。诗中以月为象征,表达了寻找真理或内心明净的过程。"迷指不见月"暗示了在追求智慧时,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忽视了本质。"两处大誵讹"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迷失和偏差。

诗人呼唤普庵老,意指寻求普庵和尚这样的高人指点,表达对真心实相的渴望,"真心岂奈何"表达了对如何抵达真实内心的困惑。"除非君自肯"则提出了解决之道,即个人必须有自我觉醒的决心,如同欣赏阳春白雪般的高雅之音,才能领悟真谛。

"毛端如来识"借用佛教典故,比喻细微之处也能洞察真理,"言说用闲多"则指出语言文字在此刻显得多余,真正的理解在于心领神会。最后两句"情忘并想尽,不断这摩诃",意为只有放下情感与执着,彻底忘我,才能突破思维的束缚,达到无尽的智慧境界,即佛教中的"摩诃",意为广大无边。

总的来说,这首诗寓言深刻,引导读者通过自我反省和心灵净化,去追寻和体验那超越言语的真理。

收录诗词(1078)

释印肃(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一一五~一一六九),俗姓余。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发,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 号:普庵
  • 籍贯:袁州宜春(今属江西)

相关古诗词

偈颂三十首(其六)

普礼三身四智佛,一念阿僧祇劫中。

身心一如遍法界,法身不灭寿无穷。

一月六旬权准则,一年四会表参同。

妄念不生无损益,五千连贯赠寰中。

所得未尝图别用,共成进纳续宗风。

初法难传忧不信,黄梅五百独卢公。

如今个个堪分付,报国资家理不穷。

莫道祖师西土出,刹那自肯即心通。

形式: 偈颂 押[东]韵

一心听佛

不闻闻了绝狐疑,三界浮嚣总不知。

泥牛入海通消息,木马横嘶贯紫微。

形式: 七言绝句

十二时歌(其十)

人定亥,坠石痴人犹捣碓。

忽然舂出古菱花,照地照天无向背。

今时人,会不会,未了先须除渴爱。

情忘想尽至无依,体若虚空非内外。

形式: 古风

十二时歌(其一)

平旦寅,鸡鸣犬吠足圆音。

祇这圆音无二听,何劳妄想别求真。

击钟鼓,了无声,了本无声真好听。

声錧无体门前客,体合声空个里人。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