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赋秋浦

我为秋浦游,欲访秋浦迹。

及已到此邦,秋浦无处觅。

或云百里间,始见江祖石。

或云江祖石,止在齐山侧。

地形著山川,记载具文籍。

父兄世流传,论且不可覈。

况出形器表,理可俄而测。

所以圣人心,贵在于默识。

不然差毫釐,千里成舛忒。

想今锦鷤鸟,欲见已不得。

试听白猿吟,傥能喧夜寂。

形式: 古风

翻译

我来到秋浦游玩,想要探寻秋浦的遗迹。
然而当我到达这里,却找不到秋浦的踪迹。
有人说,在百里之外,才开始看到江祖石。
又有人说,江祖石其实只在齐山的一侧。
这里的地形和山水被详细记录在文献中。
父辈们世代相传,但这些说法难以考证。
更何况,它超越了物质形态,道理深奥难测。
因此,圣人的智慧在于内心的理解。
稍有偏差,哪怕只有毫厘,千里之遥也会大相径庭。
想象现今的锦鳦鸟,想要相见恐怕已经不可能。
试着听听那白猿的哀鸣,或许能打破夜晚的寂静。

注释

秋浦:地名,古代水名。
觅:寻找。
江祖石:可能是一个自然景观或历史遗迹。
齐山:可能是具体山名。
文籍:书籍,文献。
覈:核实,查证。
形器表:物质世界,可见事物。
默识:内在的理解,不言而喻的知识。
舛忒:错误,偏差。
白猿:传说中的动物,象征哀愁或神秘。

鉴赏

这首宋代诗人陈文蔚的《追赋秋浦》以秋浦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寻访古迹的愿望与现实中的失落感。首句“我为秋浦游”开门见山,表明诗人对秋浦之地的向往。然而,“欲访秋浦迹,及已到此邦,秋浦无处觅”,诗人到了目的地却发现想要追寻的历史遗迹无从找寻,流露出一种寻觅不着的遗憾。

接下来,诗人引用了不同来源关于“江祖石”的说法,暗示秋浦之名虽盛,但具体遗迹的考证却难以确凿。“地形著山川,记载具文籍”,说明尽管有文献记载,但实地探寻仍需谨慎。诗人进一步强调,这些传说和历史的口耳相传,其真实性难以核实,更深层次的道理则超出了直观的观察。

诗人通过“圣人心,贵在于默识”表达了对智慧和理解的深层追求,认为真正的认知并非仅凭表面,而是需要内心的领悟。最后,诗人借“锦鷤鸟”和“白猿吟”表达对秋浦遗迹的怀念和对无法亲见的惋惜,以及希望通过倾听自然的声音来寄托情感。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性强,借对秋浦的追寻,探讨了历史、认知与内心体验的关系,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思考和对传统文化的敬意。

收录诗词(308)

陈文蔚(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周希颜游章贡

忆昔吾先师,慷慨歌远游。

超忽凌八荒,咫尺视九州。

东将征旸谷,挂衣扶桑头。

西不畏羊肠,而以摧其辀。

南辕有遐眺,直指百粤陬。

北驾何所之,亦欲穷燕幽。

堕地弧矢志,壮岁无不酬。

肯学鄙丈夫,拘剪守一丘。

今日因送子,歌此临清流。

江深不可极,负重万斛舟。

慨然动高兴,不作贾胡留。

发足真自此,行矣万里修。

倘或跨疲蹇,路长殊可忧。

愿言自努力,岁晚当遂谋。

江山有会意,寄书传置邮。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送欧阳国瑞归铅山

交游无数竟谁同,雅羡夫君气似虹。

吾道久随流俗弊,义居今见古人风。

端能纵目秦淮上,邂逅论文楚水东。

归去梅花开也未,江头叶叶剪霜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送赵进臣持闽宪节

任官自古惟贤材,天子耳目寄外台。

祥刑所系切民命,可不于此钦恤哉。

猗嗟东南俗脆弱,独有闽岭高崔嵬。

山川风气颇相等,挟刚负险不可摧。

自来岩谷多啸聚,屡遣使者歼渠魁。

今幸田里各安业,毕竟习俗怀阴猜。

侵陵矫虔或未免,狱讼不平良善灾。

民强官弱亦已久,往往州县翻低回。

政须绣斧肃风采,坐使一方公道开。

秋霜凛烈惩其奸,扑灭不复然死灰。

阳和宽大布德意,抚摩穷困如婴孩。

湘江之水碧悠悠,使君昔日曾徘徊。

于今八州复延颈,洗冤泽物须公来。

澄清本是平生志,从此四境无氛埃。

勿谓故园有松菊,长忆三径荒莓苔。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送赵惠卿赴玉沙法曹

不辞艰险涉江湖,素志惟期欲展舒。

平允外应无别法,坦夷中自有亨衢。

虽云天远雁行近,未至风高鱼素疏。

见说民淳须事简,不妨宦学进工夫。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