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丁澎为慰藉被关押在诏狱中的李琳枝侍御而作。诗中表达了对李琳枝坚持正直之道、不畏身危的敬佩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局的忧虑与无奈。
首句“抗疏今何事”,开篇即点出李琳枝曾上疏言事,引出其为何会身处困境的问题。接着“身危直道难”一句,既是对李琳枝个人遭遇的同情,也暗含了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批评,指出坚守正直之道往往伴随着风险和困难。
“忽闻收北寺,不敢问南冠”两句,通过“北寺”和“南冠”的典故,形象地描绘了李琳枝被关押的情景,同时表达了对他的关切和担忧。“不敢问南冠”一句,更是将李琳枝的处境与古代囚犯的形象联系起来,增加了诗的悲壮感。
“草莽臣无状,朝廷法屡宽”两句,诗人自谦为“草莽之臣”,并指出朝廷法律虽屡次放宽,但并未能真正保护像李琳枝这样的正直官员免受迫害,表达了对制度的反思和对正义的呼唤。
最后,“圣明知汝戆,频取谏书看”两句,诗人以“圣明”之君自比,表示即使在权力中心,也能够理解并重视李琳枝的直言进谏精神,体现了对李琳枝人格的肯定和对其行为价值的认可。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李琳枝个人遭遇的关怀和对时政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于正直、忠诚与勇气的颂扬,以及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