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兵燹三年久,疮痍百姓同。
政须随日化,心要与天通。
刻木期难对,屯膏施易穷。
松江三万顷,盂水爱任公。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俞德邻所作的《送刘伯宣尹松江府五首(其三)》。诗中表达了对战争后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以及对政治治理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考。
首句“兵燹三年久”,描绘了战争持续三年的残酷景象,暗示了长时间的战乱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破坏。接着,“疮痍百姓同”一句,直接点明战争对百姓的伤害,将个人与集体的痛苦联系起来,强调了战争对普通民众生活的严重打击。
“政须随日化,心要与天通”两句,体现了诗人对于政治治理的见解。他认为政治政策应当随着时势变化而调整,同时,领导者的心志应与天地自然相协调,体现出一种顺应自然、以民为本的思想。
“刻木期难对,屯膏施易穷”两句,运用了比喻手法,通过“刻木”和“屯膏”的形象,表达了在困难时期,人们努力寻求解决之道的决心,同时也暗示了资源的有限性和问题的复杂性。
最后,“松江三万顷,盂水爱任公”两句,将目光转向自然景观,赞美了松江的广阔与美丽,同时也暗含对刘伯宣的期望,希望他能像古代贤臣任公一样,爱护百姓,治理有方。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战争后社会现状的忧虑,也展现了他对理想政治和社会和谐的追求,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赞美。
不详
原籍永嘉平阳(今属浙江),父卓为庐江令,侨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度宗咸淳九年(1273)浙江转运司解试第一,未几宋亡。入元,累受辟荐,皆不应。因性刚狷,名其斋为佩韦(本集卷八《佩韦斋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卒,年六十二。遗著由其子庸辑为《佩韦斋文集》十六卷(其中诗七卷),于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刊行,另有《佩韦斋辑闻》四卷。事见本集卷首元建安熊禾序,《至顺镇江志》卷一九有传
事丛缘网密,意广忌才疏。
浩浩皇风远,迟迟化日舒。
俗移三纪后,德洽百年馀。
擿伏非仁政,生民本一初。
烹鲜知政理,履豨识民心。
土壤分南北,诗书亘古今。
遐方犹战伐,癃老正呻吟。
三尺焦桐在,烦公发至音。
万顷湖光一苇杭,画桥横接旧堤长。
松环九里烟云湿,梅压孤山水月香。
梵宇琳宫增突兀,铜驼金谷自凄凉。
悲吟一夜头添雪,惭愧崔鸿在洛阳。
山林朝市两相忘,寂寂幽居兴味长。
雨过竹侵书帙净,风轻花落砚池香。
三杯卯酒醉未醉,一枕午窗凉更凉。
人境结庐元不俗,渊明何必定柴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