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渡黄河》由明代诗人陈琏所作,通过对黄河壮丽景象的描绘,展现了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磅礴气势与深远历史意义。首句“万里奔流势转雄”开篇即以“万里”形容黄河之长,“奔流”展现其动态之美,“势转雄”则强调了黄河在流动过程中展现出的雄伟气魄。接下来“风雷曾见舞鱼龙”一句,运用拟人手法,将黄河的水流比作风雷,鱼龙起舞,生动地描绘出黄河水面上波涛汹涌、气势恢宏的景象。
“西来派出昆崙远,东去波连弱水通”两句,进一步描述了黄河的源头与流向,从遥远的昆仑山发源,向东方延伸,直至连接弱水,展现了黄河的广阔流域和深远影响。接着,“砥柱龙门神禹迹,宣房瓠子武皇功”两句,提到了古代治水英雄大禹以及汉武帝的功绩,通过这些历史人物与黄河的关联,赞美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努力与智慧。
最后,“桑田沧海应非偶,谁觅当年九道踪”两句,以“桑田沧海”比喻世事变迁,表达了对黄河历史变迁的感慨,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深邃的问题——如何追寻那些已逝去的历史痕迹。整首诗不仅描绘了黄河的自然景观,更蕴含了对历史、文化、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黄河深厚情感与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