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平生非作者,望古怀清芬。
心以道为际,行将时不群。
兹山在人境,灵贶久传闻。
远势一峰出,近形千嶂分。
冬春有茂草,朝暮多鲜云。
此去亦何极,但言西日曛。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并融入个人情感的诗作。开篇“平生非作者,望古怀清芬”表达了诗人平素不善于著述,但内心向往古人留下的清高气节和精神财富。这反映出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向往。
“心以道为际,行将时不群”则透露了诗人追求个人内在修养,与世俗喧嚣保持距离的态度。这里的“道”指的是道德或哲学思想,“际”有边界之意,“行将时不群”表明诗人选择与众不同,独自一人在特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修身。
接着,“兹山在人境,灵贶久传闻”描绘了茅山的位置,以及它作为神山所拥有的灵异之气和久远传承的美誉。诗人通过这段描述,将茅山塑造成一个既有人间烟火,又不失仙境清幽的地方。
“远势一峰出,近形千嶂分”则具体描绘了茅山的壮丽景色。一座高峰在远处显现,而在靠近时,却见到千姿百态的山峦。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茅山的层次感和变化多端。
“冬春有茂草,朝暮多鲜云”捕捉到了四季更迭中茅山的生机与天气的变幻。无论是寒冷的冬日还是温暖的春天,都能在这里见到郁郁葱葱的青草;而每个清晨和黄昏,云彩总是色彩斑斓,令人心旷神怡。
最后,“此去亦何极,但言西日曛”表达了诗人面对茅山壮阔景象时的心情。这里的“此去”指的是继续前行的方向和距离,而“何极”则暗示着茅山的美无边际,难以用语言尽述。诗人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只是轻轻地说起西边落日的余晖,这既是景致的写照,也流露出诗人内心对自然之美的无限憧憬。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茅山自然风光的细腻描绘,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情感寄托和个人精神世界的追求,是一篇融合了景物描写与个人情怀的抒情之作。
不详
祖籍兖州。田园山水诗派代表诗人之一。开元十四年(726年)举进士,授冯翊县尉,转汜水、安宣、下邽等地县尉。因仕途失意,遂隐居终南山。后复出任太祝,世称储太祝,官至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叛军攻陷长安,被俘,迫受伪职。乱平,自归朝廷请罪,被系下狱,有《狱中贻姚张薛李郑柳诸公》诗,后贬谪岭南。江南储氏多为光羲公后裔,尊称为“江南储氏之祖”
昔贤居柱下,今我去人间。
良以直心旷,兼之外视闲。
垂纶非钓国,好学异希颜。
落日登高屿,悠然望远山。
溪流碧水去,云带清阴还。
想见中林士,岩扉长不关。
名岳徵仙事,清都访道书。
山门入松柏,天路涵空虚。
南极见朝采,西潭闻夜渔。
远心尚云宿,浪迹出林居。
为己存实际,忘形同化初。
此行良已矣,不乐复何如。
汉皇思旧邑,秦地作新丰。
南出华阳路,西分长乐宫。
安知天地久,不与昔年同。
鸡犬暮声合,城池秋霁空。
纷吾从此去,望极咸阳中。
不见芸香阁,徒思文雅雄。
肃穆郊禋毕,工歌赏事并。
三朝遵湛露,一道洽仁明。
布德言皆应,无为物自成。
花添罗绮色,莺乱管弦声。
独有同高唱,空陪乐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