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房

天道有盈虚,智者乘时作。

取果半青黄,不如待自落。

始皇方侈时,土宇日开拓。

海上标东门,长城绕北郭。

欲传无穷世,更乞长生药。

子房天下才,是时无所托。

东见仓海君,用计亦疏略。

狙击竟何为,烦彼十日索。

譬之虎负嵎,矜气徒手搏。

归来遇赤精,奋戈起榛薄。

峣关一战破,蓝田再麾却。

啧啧轵道旁,共看秦王缚。

既已执韩仇,此志诚不怍。

遂赴赤松要,无负圯桥诺。

形式: 古风 押[药]韵

鉴赏

这首诗由清代学者顾炎武所作,名为《子房》,以张良(字子房)的历史故事为题材,展现了其智谋与决断力。

诗中首先提到“天道有盈虚,智者乘时作”,强调了时机对于智者的至关重要性。接着,“取果半青黄,不如待自落”则暗示了等待时机的重要性,而非急于求成。

随后,诗人通过描述秦始皇的奢侈与领土扩张,以及他试图寻求长生不老药的故事,对比了子房的智慧选择。秦始皇的举措最终并未带来长久的和平与繁荣,而子房则选择了更为实际和有效的策略。

诗中特别提到了子房与仓海君的会面,以及他们对秦始皇的策略的评价。通过“狙击竟何为,烦彼十日索”的描述,表达了对秦始皇追求无尽权力的讽刺。同时,也通过“譬之虎负嵎,矜气徒手搏”这一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子房面对强敌时的冷静与勇气。

最后,诗中赞扬了子房在峣关之战中的英勇表现,以及他对韩仇的报复,体现了他的决心与正义感。诗的结尾“遂赴赤松要,无负圯桥诺”表达了子房最终实现了与圯桥老人的约定,隐退山林,过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

整首诗通过对子房历史事迹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其个人的智慧与勇气,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收录诗词(407)

顾炎武(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 字:忠清
  • 籍贯: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
  • 生卒年:1613.7.15-1682.2.15

相关古诗词

岁草

平生慕古人,立志固难满。

自觉分寸长,用之终已短。

良友日零落,悽悽独无伴。

流离三十年,苟且图饱煖。

壮岁尚无闻,及今益樗散。

治蜀想武侯,匡周叹微管。

愿一整颓风,俗人谓迂缓。

孤灯照遗经,雪深坐空馆。

一岁倏遒尽,我行复何如。

何为穷巷中,悄然日閒居。

未敢听轮扁,且读堂上书。

糟粕虽已陈,致治良有馀。

典谟化刀笔,衣冠等猿狙。

孰令六代后,一变贞观初。

四海皆农桑,弦歌遍井闾。

我亦返山中,耦耕伴长沮。

形式: 古风

兄子洪善北来言及近年吴中有开淞江之役书此示之

淞江东流水波缓,王莽之际尤枯旱。

平野云深二陆山,荒陂草没吴王馆。

五十年来羹芋魁,顿令泽国生蒿莱。

岂无循吏西门豹,停车下视终徘徊。

少时来往江东岸,人代更移年纪换。

即今海水变桑田,况于尔等皆童丱。

乍看畚锸共欢呼,便向污邪祝一壶。

岂知太平之世饴甘荼,川流不盈泽得潴。

风雨时顺通祈雩,春祭三江,秋祭五湖。

衣冠济济郊坛趋,岁输百万供神都。

江头担酒肴,江上吹笙竽,吏无敲扑民无逋。

嗟余已老何时见,久客中原望乡县。

那闻父老复愁兵,秦关楚塞方酣战。

忽忆秋风千里莼,淞江亭畔坐垂纶。

还归被褐出负薪,相逢绝少平生亲,怪此伧夫是何人。

形式: 古风

闰五月十日(其一)

重逢闰五日,澶漫客山东。

郡国戈鋋里,园陵灌莽中。

草穿新垒绿,花隔旧京红。

更忆王符老,飘沦恨不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闰五月十日(其二)

春秋书鲁月,犹是谓文王。

旧国还丰镐,遗民自夏商。

神游弓剑远,天与卦爻长。

此日追休烈,于戏不可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