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其八)烟缆

虫声兮荇喓,蛙首兮蘋翘。

日愁余兮章水,今侬语兮吴桡。

缆江山兮寸缠,藏风雨兮方瓢。

溯深春兮柳泽,入远思兮花陌。

知烟容兮自来,遣波致兮安适。

忽反顾兮失其端,收浩胸兮入静看。

羡青云兮鸟举,瞻紫雾兮龙蟠。

意中事兮临眺,驾言出兮登盘。

二水三山兮曷其有极,胜多时促兮游亦无宽。

寻雨花兮遗迹,陟旋玉兮象坛。

古帝祠兮云罩,今麟阁兮风摊。

但驰怀兮志肃,恐兴溯兮情寒。

亦余心兮不敢安,何今昔兮尽于观。

目忽下兮人烟团,身在高兮山绪乾。

回昏舆兮循月峦,足游气兮指星竿。

劳樽酒兮候潮钻,抱春梦兮不知残。

形式: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山水画卷,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美好与诗人内心的宁静。开篇以“虫声”、“蛙鸣”、“日愁”、“吴桡”等元素构建了一个生动的江南水乡景象,随后通过“缆江山”、“藏风雨”等描绘,进一步渲染了自然界的壮丽与神秘。诗人的情感随着对春日柳泽、花陌的描绘而起伏,从“烟容”、“波致”的自然景观到“青云”、“紫雾”的宏大想象,展现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感。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柳泽”、“花陌”、“青云”、“紫雾”,以及“烟容”、“波致”等,不仅描绘了具体的景物,也寄托了诗人的情感与思考。通过“忽反顾”、“收浩胸”、“驾言出”等句子,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转变与探索,以及对自然之美的追求与向往。

最后,“寻雨花”、“陟旋玉”、“古帝祠”、“今麟阁”等词语,将自然景观与历史人文相结合,表达了对过去与未来的思考,以及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向往。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和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洞察。

收录诗词(1872)

郭之奇(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正夫、玉溪。为南明大臣,历任南明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相当宰相)兼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率军转战闽粤滇黔抗清,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在广西桂林为清将韦永福所俘,翌年殉国。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谥忠节

  • 字:仲常
  • 号:菽子
  • 籍贯:广东揭阳县榕城东门(今广东揭阳市榕城区)
  • 生卒年:1607年-1662年

相关古诗词

九歌(其九)远目

望紫阙兮春风,知瀛洲兮草绿,愁绿芳兮近缩。

日莫黯兮黄昏,时莫凄兮春蹙。

地莫悲兮岐途,人莫苦兮远目。

形式: 押[屋]韵

愁三水

金陵兮望终,尚眇眇兮难通。

波缭转兮相缔,风参差兮末穷。

倚潺湲兮聘目,船容与兮西东。

江去去兮未随,山蹇蹇兮入胸。

乱帆影兮沓絓,忽南北兮迷从。

愁来兮生望,望逾远兮云逢。

积霮䨴兮阴昼,烟复继兮蒙蒙。

吹余气兮决去,揖东君兮陈衷。

客不堪兮再阻,反谓余兮容容。

羌遂逝兮西瞑,徒俛首兮问躬。

已劳心兮既久,何斯须兮有忡。

横四海兮自许,曾溯流兮可壅。

投词兮尔约,一捐玦兮此中。

形式:

望三山

若有人兮溯江干,阻长流兮心恻酸。

舟三易兮旬四,春冉冉兮冬殚。

何终风兮号怒,既北击兮东抟。

曷飘飞兮杲杲,蔽若木兮跚跚。

空馀晖兮波接,波蹀躞兮夕澜。

方浟涣兮激涘,忽沮洳兮潮钻。

同濊汤兮不息,吞吐久兮微安。

舟子呼兮棹发,展余愁兮气宽。

迟一苇兮所恣,眇三山兮入看。

云蹇产兮俱岫,露厌浥兮其漙。

嘒彼星兮三五,履我发兮月初冠。

惊雁行兮未息,见牛喘兮啴啴。

曾相随兮会少,甫一见兮欲残。

始帝都兮生色,开天镜兮莫奸。

浩淼莽兮如练,叠琇莹兮相攒。

烛东南兮佳气出,影近远兮人烟团。

明百流之朝宗兮一志,见千峰之伏阙兮多端。

固江山为有道兮葱郁,信龙虎所繇来兮踞蟠。

岂波臣之骏奔兮敢后,维下风之羽翼兮实难。

形式: 押[寒]韵

春日行

春日春江春气翔,有客宛在水中央。

东村歌笑喧儿女,西岸雪艳逞梅香。

不知春色何处动,但闻春至绕春肠。

因启纱窗来晓望,飘飘兀自北风凉。

应为乾坤除枯萎,洒扫山川俟春光,从此窅冥开至阳。

太平年,景物昌。

清时朝野尽皇唐,普天之下乐无方。

虽为客,莫思乡。我生遭明盛,一日须千觞。

江头有酒莫辞醉,醉后歌讴有道长。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