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簪

堂阴秋气集,幽花独清新。

临风玉一簪,含情待何人。

含情不自展,未展情更真。

徘徊明月光,泛泛如相亲。

因之欲有托,风鬟渺冰轮。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以“玉簪”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玉簪在秋日的静谧与清新的景象,以及其含蓄的情感表达。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情感融合,营造出一种既独立又深情的意境。

首句“堂阴秋气集”,点明了季节和环境,秋气的聚集暗示了一种沉静而略带凉意的氛围。接着,“幽花独清新”描绘了在这样的环境中,一朵幽花独自绽放,散发出清新之气,象征着孤独中的美好与纯净。

“临风玉一簪”一句,将玉簪比作临风的玉簪,不仅形象地描绘了玉簪的形态,也暗示了它在风中轻轻摇曳的姿态,如同一位优雅的女子在轻风中舞动。接下来,“含情待何人”则直接揭示了玉簪所蕴含的情感,它似乎在等待着某个人的到来,这份等待充满了期待与渴望。

“含情不自展,未展情更真”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的复杂性。即使没有展现出来,但内心的情感更加真实与纯粹。这不仅是对玉簪情感的描述,也是对内心深处情感状态的一种隐喻。

“徘徊明月光,泛泛如相亲”则将情感的表达推向了更高的层次。在明月的照耀下,玉簪似乎在与月光进行着亲密的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更是心灵上的共鸣。月光的泛泛之光,仿佛是情感的媒介,让两者之间产生了更深的联系。

最后,“因之欲有托,风鬟渺冰轮”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玉簪寄托自己的情感,就像风中的发丝与遥远的冰轮(月亮)一样,虽然相隔遥远,但情感却能跨越时空,达到某种超越性的连接。这一句不仅深化了主题,也体现了诗人对情感表达的深思熟虑和艺术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玉簪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与情感之深的和谐统一,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于情感真挚表达的追求。

收录诗词(272)

刘因(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初名骃,字梦骥。3岁识字,6岁能诗,10岁能文,落笔惊人。年刚20,才华出众,性不苟合。家贫教授生徒,皆有成就。因爱诸葛亮“静以修身”之语,题所居为“静修”。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应召入朝,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借口母病辞官归。母死后居丧在家。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为官,他以疾辞。死后追赠翰林学士、资政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明朝,县官乡绅为建祠堂

  • 字:梦吉
  • 号:静修
  • 籍贯: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县)
  • 生卒年:1249~1293

相关古诗词

欢饮

同类天地中,相亲理所宜。

前后亿万年,而我生此时。

前予既不及,后孰能待之。

同时四海内,遍识将无期。

所识既无几,赏心又当谁?

政有赏心人,会遇亦复希。

当其会遇时,岂无事相违。

今朝好风色,不饮君何辞。

形式: 古风

和陶潜饮酒(其一)

疑冰得火力,郁郁阳春姿。

宁灭不肯寒,阳火如松枝。

诗家有醇醪,酿此松中奇。

一饮尽千山,枯株彼何为?

所以东坡翁,偃蹇不可羁。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和陶潜饮酒(其二)

士穷失常业,治生谁有道?

身閒心自劳,齿壮发先老。

客从东方来,温言慰枯槁。

生事仰小园,分我瓜菜好。

指授种艺方,如获连城宝。

他年买溪田,共住青林表。

形式: 古风

和陶潜饮酒(其三)

吾宗几中表,访我时一至。

自吾居此庵,才得同两醉。

逆数百年间,相会能几次。

每会不尽欢,亲情安足贵。

所欢在亲情,杯水亦多味。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