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渠行送别福建参议李著作器之

我来石渠五十六,双鬓如蓬腰未曲。

岂为健笔有徐庾,自数来时六十五。

谁解辛苦续子虚,长安有客四十馀。

已成老翁不肯去,青藜当户夜读书。

东观丈人起遐想,无为岁月空踟蹰。

去作诸侯老宾客,可无绿水兼红蕖。

我家东下才百里,钓螺一曲清无滓。

草堂为筑荔枝斜,濯锦江头有如是。

子思子方道为尊,南国佳人如秋云。

不知公侯有朱箔,要问常州李著作。

形式: 古风

翻译

我来到石渠已经五十六岁,两鬓斑白头发散乱还未弯曲。
难道是为了保持文笔流畅如徐庾,自数年龄已满六十五。
谁能理解我辛劳的写作生涯,如同续写子虚的神话,我在长安已有四十多岁。
即使成了老翁也不愿离去,手持青藜在夜晚读书不息。
东观的学士引发出遥远的想象,不要让时光白白流逝。
离开此地去做诸侯宾客,那里有绿水红荷相映。
我家往东仅百里之遥,钓鱼的地方有一曲清澈的溪流。
草堂边建起荔枝园,濯锦江畔景色宜人。
子思子正以学问为尊,南国的美人如秋天的云朵。
不知公侯府中是否有华丽的朱箔,真想问问常州的李著作。

注释

石渠:古代皇家藏书之处。
双鬓如蓬:形容头发散乱。
徐庾:指徐陵、庾信,唐代著名文人。
子虚:虚构的人物,此处比喻文学创作。
青藜:神话中的仙草,此处代指书籍。
东观:汉代宫中藏书处,后泛指学术研究之地。
钓螺:可能指钓鱼的地点。
荔枝斜:指荔枝树成行的地方。
子思子:孔子弟子,此处借指学问渊博的人。
朱箔:红色的帘幕或装饰物,象征贵族生活。
李著作: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敬仰的学者。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林光朝所作的《石渠行送别福建参议李著作器之》。诗中,诗人以自述的方式,表达了对友人李著作的离别之情。他提到自己已经五十六岁,形容自己双鬓斑白,身体虽未显老态,但感叹岁月不饶人,即将步入六十五岁的年纪。他感慨自己并非仅为健笔而忙碌,而是因为对学问的热爱和对朋友的牵挂。

诗人借用“续子虚”的典故,表达对友人的期待和鼓励,希望他在长安能继续努力,如同四十多岁的长安客人一样。他自比为深夜读书的老翁,不愿放弃学习,体现出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同时,他还想象友人将来可能成为诸侯府中的宾客,生活富足,有美景相伴。

最后,诗人回忆起自己家附近清幽的环境,如钓螺曲水和荔枝树下的草堂,以及南国佳人的美丽,以此寄寓对友人的美好祝愿。他以子思的典故,暗示友人应保持尊贵品格,同时也流露出对常州李著作的敬意,询问他的近况。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又有对学问与生活的独特见解,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收录诗词(71)

林光朝(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同张明府游国清湖

一夕湖头春欲动,便从湖尾穿蒲弄。

层波赤鲤不易得,纵有笭箵何所用。

未应索句如索逋,昨者浮家仍有无。

不然汗漫十日走重湖,更数大孤连小孤。

形式: 古风

城山国清塘

烛龙醉倒不开眼,遮空万里云张伞。

小舟塘外日溶溶,渔歌忽断荷花风。

倚岩僧舍扃深户,我来跋涉拳肩股。

喘停更促短筇上,怪石周遭卧万鼓。

况是秋风到此山,惟有孤鸿时往还。

劳劳百年共缠缚,不似青山长自闲。

古人古人嗟已远,长歌商颂归来晚。

形式: 古风

送别姚国博知处州分韵得绿字

铜盘白露下,松桂净如沐。

娈彼菊花团,西风吹醽醁。

长安多别离,此别苦不足。

人物如使君,容易等潘陆。

一自海东头,清飙起谣俗。

馆下欲何言,联翩如破竹。

功名不徒尔,无乃相迫逐。

双日访延英,行矣公勿卜。

括苍烟雨前,寒光贯岩腹。

大叫出银罂,邂逅聚百族。

要携三月粮,所厌惟一掬。

幸心忽开张,何曾畏笑僇。

单父勿长吁,来者犹可续。

道旁有抵璧,天下轻结绿。

一夕洲渚言,令我沉心曲。

形式: 古风

送别湖北漕李秘监仁甫

文字眇烟云,过眼徒浩浩。

所有未见书,惜哉吾已老。

子云客长安,陈迹如一扫。

同叔向来人,我生苦不早。

亦闻青城山,斯翁为有道。

瞿塘不可上,秋梦长颠倒。

白日来西昆,一见自应好。

纵谈百代前,至竟非枯槁。

多为开口笑,明月生怀抱。

黄鹤有高楼,恍如事幽讨。

揽辔逢道州,听书下下考。

周南勿留滞,掇拾供史藁。

分手重酸辛,璠玙众所宝。

十日不得面,何为太草草。

形式: 古风 押[皓]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