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情献知己

日日恨何穷,巴云旧隐空。

一为栖寓客,二见北归鸿。

有道期攀桂,无门息转蓬。

赁居将罄比,乞食与僧同。

花月登临处,江山怅望中。

众皆轻病骥,谁肯救焦桐。

坐惜春还至,愁吟夜每终。

谷寒思变律,叶晚怯回风。

谒蔡惭王粲,怜衡冀孔融。

深恩知尚在,何处问穷通。

形式: 排律 押[东]韵

翻译

每日的遗憾何时能了结,过去的云隐之地已空无一人。
我如今像只候鸟,栖身他乡,两次见到北归的大雁。
本想通过努力改变命运,却发现自己像无根浮萍般漂泊不定。
寄居的生活将尽,如同乞丐与僧人一样艰难。
在赏花观月的地方,心中满是对江山的惆怅和向往。
人们都轻视患病的千里马,又有谁会来拯救枯焦的梧桐。
惋惜春天又要离去,夜晚的愁苦吟唱常常到深夜。
山谷寒冷,期待着季节变换,晚风吹过,叶子畏惧摇曳。
拜访蔡邕,自愧不如王粲,希望有人能像孔融那样怜悯我。
深知你的深情仍在,但何处去寻找人生的起落呢?

注释

恨:遗憾。
巴云:过去的云隐之地。
栖寓客:寄居的旅人。
北归鸿:北方归来的鸿雁。
攀桂:比喻科举登第或仕途成功。
息转蓬:比喻生活无定,像飘蓬一样。
罄:尽,完。
僧:出家人。
病骥:患病的千里马,比喻有才能而不得志的人。
焦桐:枯焦的梧桐,比喻困厄的境遇。
蔡:蔡邕,东汉文学家。
王粲:三国时期文学家,才华出众。
孔融:东汉名士,以爱才闻名。
穷通:困厄与显达。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姚鹄的《书情献知己》,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内心感受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知识分子的同情与理解。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高超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从“日日恨何穷,巴云旧隐空”开始,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活困顿的无奈,同时也透露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之情。接着,“一为栖寓客,二见北归鸿”则描绘了一种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和内心的孤独感受。

“有道期攀桂,无门息转蓬”表明了诗人对于知识分子地位的渴望,以及现实中的困顿无奈。随后,“赁居将罄比,乞食与僧同”则直接展现了生活的艰辛和求生的迫切。

“花月登临处,江山怅望中”通过对美好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赞美,同时也反映出内心深处的忧虑与感慨。紧接着,“众皆轻病骥,谁肯救焦桐”则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无奈批判和自我身世的哀伤。

“坐惜春还至,愁吟夜每终”表现了诗人对于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以及内心深处的忧虑与思考。最后,“谷寒思变律,叶晚怯回风”、“谒蔡惭王粲,怜衡冀孔融”则是对古代贤者和诗人的怀念,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视。

“深恩知尚在,何处问穷通”作为全诗的结尾,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于友情和知识分子的深厚情感,也是对生活中的困境与希望的一种平衡。通过这种方式,姚鹄在这首诗中成功地传达了自己的情感世界和人生观察。

收录诗词(37)

姚鹄(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风不鸣条

吾君理化清,上瑞报时平。

晓吹何曾歇,柔条自不鸣。

花香知暗度,柳动觉潜生。

只见低垂影,那闻击触声。

大王初溥畅,少女正轻盈。

幸遇无私力,幽芳愿发荣。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奉和秘监从翁夏日陕州河亭晚望

洪河何处望,一境在孤烟。

极野如蓝日,长波似镜年。

卷帘花影里,倚槛鹤巢边。

霞焰侵旌旆,滩声杂管弦。

钟微来叠岫,帆远落遥天。

过客多相指,应疑会水仙。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送僧归新罗

淼淼万馀里,扁舟发落晖。

沧溟何岁别,白首此时归。

寒暑途中变,人烟岭外稀。

惊天巨鳌斗,蔽日大鹏飞。

雪入行砂屦,云生坐石衣。

汉风深习得,休恨本心违。

形式: 排律 押[微]韵

送黄颇归袁

莫倦连期在醉乡,孔门多恋惜分行。

文章声价从来重,霄汉途程此去长。

何处听猿临万壑,几宿因月滞三湘。

炉峰若上应相忆,不得同过惠远房。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