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虞氏兄弟

一身兼抱百忧虞,忽忽如狂久废书。

畴昔心期俱丧勇,此来腰疾更乘虚。

久闻阳羡安家好,自度渊明与世疏。

亦有未归沟壑日,会应相近置田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翻译

身心承载着众多忧虑,我仿佛疯狂般许久不读书。
昔日的勇气和决心都已消磨,这次腰痛又加重了虚弱。
长久听说阳羡是个安居的好地方,自己也觉得像陶渊明那样与世隔绝。
即使有朝一日回归自然,也会在附近找个安静的居所。

注释

一身:全身。
兼抱:同时承受。
忧虞:忧虑。
忽忽:恍惚。
如狂:像发疯一样。
久废:长时间停止。
畴昔:往昔。
心期:心中的期望。
俱丧:全部丧失。
腰疾:腰部疾病。
乘虚:加重虚弱。
阳羡:古代地名,今江苏宜兴一带。
安家:安居乐业。
自度:自我衡量。
渊明:陶渊明,东晋隐士。
未归:未来回归。
沟壑:指死亡。
日:日子。
置田庐:购置田地房屋。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题为《寄虞氏兄弟》。王安石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和对友人的思念。

"一身兼抱百忧虞,忽忽如狂久废书。" 这两句描绘出诗人承担着重重忧愁,心情激荡,如同狂风一般,长时间未能静下心来写作。这不仅反映了王安石个人的心理状态,也象征着他面对的政治和社会问题。

"畴昔心期俱丧勇, 此来腰疾更乘虚。"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过去的抱负和勇气如今已所剩无几,而现在又遭受身体上的困扰,尤其是腰部的疾病,让他的身心都感到虚弱。

"久闻阳羡安家好,自度渊明与世疏。" 这两句诗中,王安石提到他长期听闻虞氏兄弟在阳羡(今江苏宜兴)生活安稳,而自己则感到与世俗的隔阂,引用了古代高士魏晋时期的隐逸渊明(即嵇康),表达了诗人对于淡泊名利、隐居山林的向往。

"亦有未归沟壑日,会应相近置田庐。" 最后两句诗则透露出诗人虽然目前尚未能够脱身世俗,但心中仍然有着归隐田园的愿望,并希望与虞氏兄弟在不远的将来能相聚于田园之中。

整首诗通过王安石个人生活和情感的表达,展现了宋代士大夫阶层对于理想人生与现实困境之间的矛盾,以及他们对于自然、隐逸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寄阙下诸父兄兼示平甫兄弟

父兄为学众人知,小弟文章亦自奇。

家势到今宜有后,士才如此岂无时。

久闻阳羡溪山好,颇与渊明性分宜。

但愿一门皆贵仕,时将车马过茆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寄蔡氏女子二首(其二)

我营兮北渚,有怀兮归女。

石梁兮以苫盖,绿阴阴兮承宇。

仰有桂兮俯有兰,嗟汝归兮路岂难。

望超然之白云,临清流而长叹。

形式: 古风

寄蔡氏女子二首(其一)

建业东郭,望城西堠。千嶂承宇,百泉绕霤。

青遥遥兮纚属,绿宛宛兮横逗。

积李兮缟夜,崇桃兮炫昼。

兰馥兮众植,竹娟兮常茂。

柳蔫绵兮含姿,松偃蹇兮献秀。

鸟跂兮下上,鱼跳兮左右。

顾我兮适我,有斑兮伏兽。

感时物兮念汝,迟汝归兮携幼。

形式: 古风 押[宥]韵

寄题众乐亭

陵阳游观吾所好,恨不即过众乐亭。

尝闻彷佛入梦寐,吟笔自欲图丹青。

千峰秀出百里外,忽于其上峥檐楹。

朝云嘘岩日暖暖,夜水落涧风泠泠。

春花窈窕鸟争舞,夏木荫郁猿哀鸣。

潦收叶落天地爽,海月影到山川明。

篮舆晨出谁与适,坐与万物观虚盈。

令思民事不忍后,田间笑语催蚕耕。

吏休归舍狱讼少,墟落饮酒欲秋成。

唯愁一日夺令去,出来老稚交逢迎。

彼民安知方禄仕,徒喜使我宽逋征。

令知道义士林服,遗爱岂用吾诗评。

形式: 古风